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是广东最大的艺术剧种。曾与京剧联袂打造了“南有薛马争雄,北有梅程争辉”的黄金时代。2009年,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多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大批粤剧新创剧目、传统剧目立上舞台,海内外粤剧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粤剧事业的生动局面。
政策引领,筑起粤剧保护的堤坝。广东省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布了《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广州市实施了《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为此,广州还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规格高、协调力度大。同时,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作为行业组织,积极发动民间力量配合领导小组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剧保护事业在文化空间建设、保护记录、传承传播、传徒授艺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此外,广州还制定了新一轮《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规划了粤剧发展的七大工程和15项重点工作。
场馆建设,夯实粤剧保护的基石。为填补广东无粤剧专业博物馆的空白,当地投入资金8亿多元,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广州粤剧院新址。2015年建成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展示、体验、互动为一体的粤剧文化空间,保存展示了大量的影音珍品、经典剧本、精美的戏服头饰。广州粤剧院项目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计划2021年完成整体建设。
机构协作,形成粤剧保护多元格局。建立形成了以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为聚力点、多个专业部门为发展点的格局。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担负粤剧保护、抢救、整理、研究、传承综合性工作,主办的中国粤剧网成为全球最大的粤剧电子资源库。该中心在整理古本的基础上,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复排公演传统戏《审死官》《武将马超》。广州粤剧院、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等多个单位,立足自身资源开展保护工作,编辑发行《南国红豆》《红线女艺术研究》等粤剧期刊。广州市还设立了45所粤剧特色学校、2个粤剧高校教学实习基地。
培育名角,建立粤剧保护的人才队伍。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实施“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等,成功培养了一支高水准、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粤剧队伍,仅广州粤剧院就有1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003年,广州市确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粤剧日”,举办羊城国际粤剧节、粤剧私伙局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连续10年举办“粤剧华光师傅宝诞巡游庆典活动”,最大限度地让人群、社区广泛参与到传承、创造和延续粤剧中。
普及推广,推动粤剧的全球传播。从2009年至今,广州市打造了近60部粤剧剧目,如《刑场上的婚礼》《碉楼》等,通过全国巡演,让大家认识了粤剧。仅2016年至2018年,广州就组织粤剧出境演出236场,粤剧的国际传播进一步延续并强化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
当地政府认为,粤剧保护传承工作就是要让粤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浸润市民的生活,让粤剧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比如,为了改变年轻人对粤剧的传统印象,他们起用青年艺术家排演“青春版粤剧”,举办“大学生进剧场暨粤剧演出季”和“红豆杯”大学生粤剧粤曲网络大赛,让粤剧在年轻人中火起来。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粤剧推广,运用4K技术,拍摄制作10部经典粤剧电影、纪录片《一代天骄——红线女》及同名电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
人民网文化频道与“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媒体团一同实地走访六大书院,深入挖掘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讨书院参与地方及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贡献,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