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复先生说:“医学是我一生的事业,京剧是我一生的爱好。”刘先生不仅是京剧的执著爱好者,也是很有造诣的研究者,其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京剧脸谱。
脸谱一词泛指中国戏曲中净、丑行当的绘面化装,生、旦亦有个别角色用之。因为这种化装“师弟授受,有专谱备载其式,谓之‘脸谱’”。丑行脸谱在唐宋时的滑稽表演中已经出现。净行脸谱从简单、稚拙到多样、精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明代昆、弋兴盛,净与丑有了明显区别,净行自身又有正净、副净之分,能够表现众多正反面人物形象,从而推动脸谱艺术的逐渐丰富。清代地方戏(统称乱弹或花部)崛起,脸谱勾法往往粗犷、泼辣,“粉墨青红,纵横于面”,谱式多有花而碎者。
作为乱弹的后起之秀的京剧又优越于一般地方戏,净行得到了长足发展,重唱者称黑头或铜锤,重做者称架子花,重把子及跌扑摔打者称武净或武二花,另又开创出一批勾脸武生戏,表现在勾脸技巧上,能对昆乱传统两皆吸纳,甄别熔铸,精心创作,把脸谱艺术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于是引起外界爱好者临摹、收集、研究、论述,且有多种著述问世。在刘曾复先生之前,卓有成果者为齐如山先生、翁偶虹先生。脸谱艺术的创造者净行演员,能著书立说的迄今只有一位郝寿臣先生。
1996年出版的《古都艺海撷英》收有刘曾复先生《京剧脸谱记问》,文内列有7个标题:(一)看台上演员的脸谱;(二)看后台演员勾脸;(三)看演员戏装照像中的脸谱;(四)看书报中的脸谱图解;(五)看市售脸谱模型;(六)看演员的手绘脸谱图稿;(七)听演员讲解勾脸笔法。这六看一听,充分反映了刘先生对脸谱艺术钟爱之深,用心之勤之细,收罗资料之广之富。
刘曾复先生诞生于1914年,4岁起看京剧,七八岁就对脸谱发生兴趣,数十年来,不仅台下听戏注意脸谱,还到后台认真观察演员勾脸的程序、用料、笔法。只要是有关脸谱的各种图文资料他都收集。最难得的是,他同当时一些著名演员有亲密交往、虚心请益,直接聆听他们的心得体会。他观察过或采访过的演员,净行有钱金福、裘桂仙、许德义、郝寿臣、范宝亭、侯喜瑞、何桂山之子何佩亭、钱金福之子钱宝森等,丑行有王长林、王长林之子王福山,武生行有尚和玉、杨小楼。这份名单,对我们理解刘曾复先生脸谱研究成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很有帮助的。
刘先生在《京剧脸谱艺术概说》中写道:“京剧形成的年代较为晚近,其脸谱的勾画借鉴了汉、徽、昆、弋、梆等各剧种的经验,因而,京剧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谱式基本定型。迨及清末民初,京剧的发展呈现出迅猛之势,净丑演员脸谱为适应舞台实践的需求,既尊师重道,又踵事增华,从而促使京剧脸谱的笔法出现分化、进步之势,表现力进一步增强,并以其深远的作用影响到今天。”这段话,是刘先生对京剧脸谱历史演进的一种描述。他把“清末民初”定为“京剧脸谱的笔法出现分化、进步之势”的重要时期,而他本人所观察、采访的净行、丑行、武生行演员,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用梨园界的话来说,刘先生是“见过真佛的”。他这个优势,后来的脸谱研究者只能艳羡,难以比并。
讲到京剧勾脸谱式与笔法的分化、进步,在净行中表现得最活跃的是架子花和武二花演员,因为他们装扮的角色最为宽泛。大凡权奸巨憝、草莽英雄、枭雄悍将、恶霸土豪、神灵鬼怪,咸有其份,且又注重身段表情,势必于化装时揣摩情性,写意传神,为脸谱的多样化、精致化做出更多贡献。京剧早期的架子花、武二花,辈分较早的徐宝成(1815年至1883年)、叶中定(1833年至1883年)之外,要推“钱庆黄”最为著名,即钱宝峰(一作宝丰,1838年至1895年)、庆春圃(又称庆四,生卒年不详)、黄润甫(又称黄三,1845年至1916年)。
这些名家的演出,刘曾复先生也没能赶上欣赏,但他所观察、采访的净行演员,除裘桂仙(裘盛戎之父)外,全是架子花、武二花,他们对于前辈的艺术经验发扬光大,进一步提高了京剧脸谱的表现力。其中最突出的是“钱家脸谱”,开创者为钱宝峰。1931年,翁偶虹(笔名怡翁)在《脸谱论释》一文中指出,“宝峰独创新格。”“脸谱之变化改进,出于钱氏之手者极多。”“凡出钱氏手者,尽脱秦剧昆剧之积习。”钱宝峰的勾脸属于脸谱的“工笔画”,以细致、严谨、精美著称。宗其风格者为钱金福父子,所用脸谱无一不精益求精,享有“天下一品”之美誉。刘曾复先生对钱金福谱式、笔法的研究、讲解最为深透。同时,他又视野开阔,对各家各派的脸谱都有诚挚的爱好、深切的体会,所以能够做到梅兰芳称赞的那样:“掌握了各派勾法的特点。”他的目光所及,还包括番将、小妖、武行、下手们的某些不被人注意的即兴创作。刘曾复先生是生理学教授,懂得解剖,熟悉人的头部和面部的结构、形状,所以他所绘制的脸谱很有立体感,他用统一规格来作整理,仍无碍于保存各派勾法的神情特色。
刘先生在世时已先后出版过《京剧脸谱图说》、《京剧脸谱大观》、《京剧脸谱艺概》。本书则为集大成者,堪称京剧鼎盛时期绘面艺术的一代文献。
(《中国京剧脸谱图典》共四卷,刘曾复摹绘,盛华、和宝堂编纂,近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