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镇“广东省曲艺之乡”授牌暨2013灯都古镇曲艺文化周活动将于12月19日启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将正式授予古镇镇“广东省曲艺之乡”称号。粤曲文化在古镇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该镇每年举办曲艺展演超百场次,多次承接省市大型曲艺文化活动,全镇有14个曲艺社团,会员人数超过500人,七坊、古一社区曲艺团体成立时间已有50多年。如今在古镇,听粤曲、睇大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全镇形成了“南国红豆无淡季、万家灯火万家弦”的文化氛围。
古镇镇曾是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经济作物区,人们在勤奋劳作之外,爱好粤曲粤剧。讲到粤曲粤剧艺术之所以能够在这里发光发亮,正因为有一位被同行誉为“粤剧皇帝”的袁北星出自古镇。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响遍中山、顺德、江门、广州等地,他就是袁北星,“粤剧皇帝”的称号是珠三角粤剧界人士对他的尊称。
袁北星出生于古镇海洲村一户普通农家,他小时候便对粤曲粤剧有着极高的悟性,10岁左右就对粤剧唱腔及锣鼓等器乐样样精通,平喉、子喉一人多种唱腔,八音锣鼓一人多艺。
与其他戏剧大师不同的是,袁北星不曾入读科班,也没有拜师任何门派,完全凭借自己对粤剧艺术的热爱而自学成才。他不仅对粤剧乐器中的高胡、扬琴、甚至色士风、小提琴、击乐的掌板等样样精通,还精通粤剧的工尺谱、懂得乐理简谱和五线谱,还会编剧、作曲,集导演、演员于一身。由于经常被大人抬着轿子穿街过巷表演,因而被人称为“皇帝”。而这个“皇帝”所到之处更是观众如潮。
“粤剧皇帝”袁北星对古镇镇曲艺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悉心教导出了一大批徒弟,被他教授过的徒弟中,年长的、年幼的、男的、女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学唱的、学锣鼓的、学掌板的,各种人都有。学徒们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都由袁北星亲自教授。粤剧的剧本曲目大部分也都是他亲自抄制。
如今,古镇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桑基鱼塘的经济作物区迅速发展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但是古镇人热爱粤曲艺术的热情依然不减。
目前,古镇有中国曲协会员两名、省曲协会员八名、省曲协名誉主席一名、省曲协理事一名;镇戏曲协会下属有14个曲艺社团,会员人数超过500人,其中市级会员接近106人,此外还拥有15个以上曲艺私伙局。
近5年来,古镇每年举办的曲艺展演活动均超过100场次,成功举办了十届的粤剧折子戏大赛,多次承接省市大型曲艺文化活动,形成了“南国红豆无淡季、万家灯火万家弦”的局面。
古镇镇党委、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曲艺之乡”的申报,可以说是古镇人多年以来的一个“文艺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古镇于2012年正式启动“广东省曲艺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的申报工作,将此写进人大工作报告,列入2013年古镇镇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进行督办,并对该项工作配套了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全镇的曲艺大赛、送戏下基层等活动。
古镇文化部门根据省曲协的有关要求,做了相应的筹备工作,其中包括申报方案的编写;对全镇的业余曲艺团队和活动阵地进行了调研;组织曲艺骨干队伍往顺德参观学习;举办了专家研讨会议;编印出版《粤曲初阶》的专题著作,举办古镇粤剧创作专题培训班。古镇政府在镇属办公场地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了近500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古镇镇青少年曲艺培训基地的建立,开办青少年暑期戏曲锣鼓培训班,培养下一代去传承传统文化艺术。
古镇自2012年起,举办以“以文修身,弘扬粤韵”为主题的大型送戏下乡活动,每逢周五,在各村文化广场举办粤曲欣赏晚会,由该镇各业余曲艺社团轮番上演,至今共举办50多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12月20日至26日,将举办2013灯都曲艺文化周活动,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营造创建曲艺之乡的浓厚氛围。
古镇还承办了多项省市大型戏曲活动,比如“十载如歌、粤韵同行”纪念中国灯都授牌十周年古镇镇第十届粤剧折子戏大赛,“中山市首届(百佳杯)青少年曲艺大赛”,“广东曲艺大赛大家唱”文化惠民演出晚会等。
下一步,该镇将组织成立古镇镇青少年曲艺基金会,动员各村(居)、企业、社会机构加入到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队伍中来。
古镇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郑海声表示,该镇将以创建“曲艺之乡”为契机,对全镇的曲艺文化资源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整合,进一步夯实基础,挖掘亮点,推动全镇曲艺文化的发展。研究制订好未来的发展规划,实现戏曲文化队伍的规范化管理,让古镇镇曲艺文化的发展有正确的方向、有队伍的支持、有制度的保障,并且要后继有人。力争在2014年完成“中国曲艺之乡”的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