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传承和发展的历程中,能够为各阶层观者所接受,既有草台班子走街串巷,把戏送到市井百姓和乡野村夫的家门口;又有名角大家在富丽堂皇的大剧院演出,台下观者不乏达官贵人、各界名流。经过一代代戏剧家的完善,豫剧最终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原文化的名片,是我省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说豫剧,就不能不提祥符调。资料显示,祥符调豫剧在北宋时期成形,元明时期不断发展,到清代形成比较完善的、风格明显的剧种。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在豫剧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开封就是祥符调的摇篮。
开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 图片来源:开封网
开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 图片来源:开封网
开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 图片来源:开封网
开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 图片来源:开封网
开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 图片来源:开封网
开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 图片来源:开封网
开封市“戏曲进校园活动” 图片来源:开封网
文脉绵延千年不断
河南大学地方戏曲研究所所长张大新研究祥符调音韵时发现,到元代的1324年,一位叫周德清的文人,根据中原语音的特点,编纂《中原音韵》一书,全书共分19个韵部。这部书成为戏曲作家作曲押韵、审音辨字的书,算是我国最早的北方曲韵韵书。朝代更迭,但是文化的脉络一直未断,这个时期的开封文人根据这本书,制定了当地戏曲的曲韵与曲谱,并以“祥符”二字显示地域特征。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利用戏曲文化的特点,通过戏曲表演进行教忠劝孝,戏剧文化气息迅速浓郁。古都开封是宋、金杂剧的发祥地,这时迅速恢复了戏剧中心的地位。历史记载,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赴其封地开封时,皇上“亲拨二十七户”乐人,“随驾伺候奏乐”。 后世称周宪王的皇孙朱有燉袭爵驻汴,他是个著名的杂剧作家,“暇则制乐府,被新声,梁园仕女弦歌之”。周宪王一生致力于戏曲,在他的不懈推动下,戏曲一路走红,开封也成为全国的戏曲中心。
今年84岁高龄的开封市剧作家杜政远对祥符调有深入研究。他在研究文献时发现,清朝乾隆年间,河南籍作家李绿园创作了长篇小说《歧路灯》,书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开封,其中提到当时民间异常活跃的“土梆戏”。而在乾隆年间的杞县县志中,也记载着在民众中盛行的这种“土梆戏”。 另外,在《清稗类钞》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经过戏曲史学家考证,这种“土梆戏”就是后来成为著名戏曲门类的祥符调豫剧,也叫做河南梆子。
杜政远认为,祥符调在开封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开封有历史留下的灿烂而厚重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脉络一直未断。元代有不少开封籍的杂剧作家,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中年就是在开封一带度过的。“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的关汉卿,许多剧本都是以汴梁为背景。在《绿衣梦》一剧中,他特意赞美了汴梁的美景。明代更不用说,周宪王的皇孙朱有燉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至今,图书馆里还留有他的杂剧31种。清代,随着康、雍、乾盛世的出现,南曲、北曲都云集开封,争奇斗艳。其中,有一些声腔与当地的戏曲声腔融合在一起,便嬗变出一个新的剧种:土梆戏。由于土梆戏是诞生在祥符的地面上,人们便亲切地称它为祥符调。
传承戏曲文化要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