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艺术司对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入选名单进行了公示。
其中,江西省赣剧院熊中彬、抚州临川区抚州采茶戏传习所万安安、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黄善志、婺源县徽剧传习所江裕民等4位名家携传授剧目入选2021年度“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地方戏曲类;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的赣南采茶戏资料抢救保护项目入选2021年度地方戏曲剧种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保存项目。
1.熊中彬
熊中彬,女,1938年出生。江西南昌人。二级演员,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剧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特点:嗓音清婉柔和,唱腔朴实无华,韵味醇厚;表演细腻,具有学院派之风范。在演出的赣剧剧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既赋予娴静端庄、秀丽华美之共性风范,又善于揣摩不同人物身世遭遇之个性特征,发挥自身声腔低吟,身段舒展之长,刻画角色心态变化。
艺术成就:1960年,参加第一届江西省青年演员会演,在《游园惊梦》中饰大花神,获表演奖;1990年,参加江西省“桑海杯”戏剧小品比赛,在《特区井冈妹》中饰演杜大妈,获表演二等奖。成功塑造过《思凡》中的色空、《还魂记》中的大花神、《夜等追舟》中的陈妙常、《双坠楼》中的贾氏、《红色宣传员》中的李善子、《望江亭》中的谭记儿等诸多艺术形象。
拟传授折子戏名称(2出):赣剧传统折子戏《贵妃醉酒》《夜等追舟》(青阳腔)。
2.万安安
万安安,女,1941年出生。江西抚州人。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抚州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特点:从艺46年,主攻花旦,创造的女性形象,数以百计,发展了采茶戏的声腔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嗓音清亮、音色甜美、发声考究,“茶”味浓郁,娇小玲珑,富有灵气,功底扎实。
艺术成就:1959年,在自创剧目《红松林》中扮演小兰,一曲《青龙山》悲调,由中国唱片厂灌制唱片,全国发行,广泛传播;1961年,获江西省优秀青年演员奖,同年参加江西省委为接待毛主席举办的小型清唱会,献上抚州采茶戏《芙蓉调》;1965年,在江西省晋京汇报演出的小戏《秧》中扮演春梅,首次将抚州采茶戏唱进北京城,登上中南海怀仁堂的大舞台;2001年,《县官下乡》进京演出,一举获得文化部第11届“群星奖”金奖。
拟传授折子戏名称(2出):《卖花线》《补背褡》。
3. 黄善志
黄善志,男,1941年出生。江西定南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特点:主攻小生、小丑。系统继承和掌握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程式和技法,高、中、矮步,四指花,三指花,单水袖动作规范,富有韵味,唱做念舞采茶戏风格鲜明。
艺术成就:从艺26年,演出大小戏近百个,担任过老、中、青、少、正反派、男女反串等各类角色。因在《茶童哥》中创造性地运用高、中、矮步和各种扇花,塑造出财主朝奉这一典型舞台形象,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广泛赞誉,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采茶戏幽默风趣、一唱必舞、一舞必扭、丑中见美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
拟传授折子戏名称(2出):《补皮鞋·阿祥估》《刘二上路》。
4. 江裕民
江裕民,男,1944年出生。江西婺源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特点:主攻花脸、老生行当。其功底扎实、扮相威严、功架优美、身手稳健,在表演上注重人物刻画,舞台作风一丝不苟,深得观众赞赏。
艺术成就:1980年,在新编大型徽剧《长城砺剑》中饰演詹天佑,荣获省级演出奖。主演过《水淹七军》《汾河湾》《盗令三档》等徽剧传统戏。
拟传授折子戏名称(2出):《水淹七军》《汾河湾》。
除了四位名家,赣南采茶戏资料抢救保护项目也成功入选名单。
赣南采茶戏资料抢救保护项目
自2006年赣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原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成立了非遗保护研究办公室,并配备专人从事项目的日常保护研究工作。
近年来,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对赣南采茶戏各类资料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整理。目前已收集整理传统剧目文本52个,传统音乐曲牌400余首;收集部分演出道具、演出服装等实物(如赣南采茶戏传统主奏乐器“勾筒”),并在赣州市文化馆进行陈列展示;出版发行了赣南采茶戏艺术丛书系列之“赣南采茶戏音乐”“母亲的戏剧人生”“奇葩隽永”“赣南采茶戏艺术论文选编”等;精选30余首男腔传统曲牌,整合编辑成十一首赣南采茶戏男腔唱段,重新进行音乐配器及录音;聘请退休老艺术家进行专题讲座,并对其表演、声腔及个人艺术成就进行录音、录像资料保存;整理精选赣南采茶戏优秀传统小戏“新四小金刚”汇编(含剧本、曲谱),已完成前期剧本、曲谱整理打印和音乐配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