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地方戏曲剧本丛刊》(第二辑)出版
作者: 亚博安卓
发布时间: 2021-12-17 19:47:59
前言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自西周俳优滑稽、汉角抵戏,到唐代参军戏、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至元杂剧,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古代戏曲艺术。逮至清代,臻于高峰,特别是乾嘉时期,昆、弋并起,乱弹勃兴,诸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腔,总称“乱弹”,一扫清初以前昆腔独霸的局面,一时间花部雅部各争其妍。如秦腔魏长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滚楼》繁盛于时。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徽汉合流,京剧诞生,“同光十三绝”领一代风骚,地方戏曲现出勃勃生机,花雅辉映。同光以降,内廷供奉,内府承应,大张旗鼓,艺人艺事,京昆花雅,地方戏曲,争奇斗艳,盛极一时。民国初年起,地方戏曲又迎来了一个剧种纷繁、目不胜数的新局面。一时间京剧称雄,昆剧称雅,地方戏曲、民间戏曲交相辉映。总览近代戏曲,剧本文献汗牛充栋,声腔剧种不啻数百,书铺书坊林立丛杂,耗资耗时各趋所好,各种抄本、刻本、坊刻本、石印本、影印本不可胜计。这批文献形态较多,收藏分散,搜集不易,难以窥豹。本丛刊的编辑即是对清中晚期至民国初近代地方戏曲文献的全面整理,以求为戏曲研究者、爱好者提供第一手的文献资料,是研究近代戏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近代地方戏曲剧本丛刊》收录弋腔、梆子腔、川剧、粤剧、湘剧、汉剧、豫剧、评剧、江浙诸腔、福建诸腔、影戏等近代剧本的刻本抄本等。将弋腔、皮黄、京剧部分作为第一辑,占总卷数三分之一卷帙;将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梆子腔、秦腔、柳子戏、洋腔、京剧、豫剧等作为第二辑,占三分之一卷帙;川剧、粤剧、湘剧、汉剧、评剧、江浙诸腔、福建诸腔、影戏等部分作为第三辑,占三分之一卷帙。
第一辑:包括弋腔、皮黄、京剧共1164种,其中弋腔394种、皮黄51种、京剧719种(抄本549种、刻本170种)。收录了自清中期至近代的弋腔、皮黄、京剧各种戏曲抄本、刻本、石印本等,这一时期花雅竞争,京剧从乱弹、皮黄逐渐演变为京剧,其剧本内容正反映了这一演变过程。在剧本形式上,唱本、唱词、戏谱、角分本等等都有,也反映了当时舞台演出的全貌。
《中国近代地方戏曲剧本丛刊》(第一辑)
精装70册,16开
学苑出版社2021年出版
第二辑:包括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梆子腔、秦腔、柳子戏、洋腔、京剧、豫剧等各地方剧种。主要为清末、民国年间老艺人的传抄本、坊间刻本、流通本、文人案头玩赏本,以及反映各剧种早期发展状况的剧本文献,有一些甚至是清末以来绝无仅有的史料文献。1949年后,经过“戏改”,一批旧剧本业已经过后人之手删改润饰,加入新的内容和理念。这批特殊时期的剧本尤其具有史料参考意义。
第三辑:包括江浙诸腔、福建诸腔、影戏等。清末民国时期,东南地区商业繁荣,民间戏曲音乐曲艺蓬勃发展,地域限制、方言限制使得这个区域的艺术形式相互独立又交互影响,以至于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兴剧种,如沪剧、越剧、黄梅戏等。又如,福建莆田仙游一代流行的戏曲剧种莆仙戏、高甲戏等,大多保留了明代甚至更早一些时期的戏曲形态,是戏曲史的活化石。在众多以班社为单位的演出活动中,留存了一批珍贵的纸本剧本,都是艺人和稍有文化的班社中成员传抄、改编,供演出使用的本子,端赖前辈研究家梅兰芳、程砚秋、傅惜华、杜颖陶、齐如山等人搜集整理,才得以传流世间。这批文献也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将对这批文献进行整理搜集、排比鉴定工作,最终,析出一批近代时期地方剧种的文学本和演出本。(待出版)
编纂《中国近代地方戏曲剧本丛刊》的工作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图书馆承担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内唯一官办的艺术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老一辈大师张庚先生带领下,二十世纪下半叶,做出过不菲的成绩,《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的出版,完成了“三足鼎立”的戏曲史论研究框架。
近年来,王文章院长主编的《昆曲大典》《京剧大典》《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傅惜华藏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都是大型戏曲文献集成丛书,影响很大。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现藏一大批珍贵戏曲纸本文献,其中包括傅惜华“碧蕖馆”藏书、梅兰芳“缀玉轩”藏书、程砚秋“玉霜簃”藏书、齐如山“百舍斋”藏书,及近代戏曲研究家郑骞、路工、杜颖陶藏书。还有清代耿太监藏戏曲抄本、怀宁曹氏藏戏曲抄本,京都“百本张”“聚卷堂”众多书铺抄本刻本,地方两湖两广江浙一带书铺地方戏曲剧本刻本等,其中有大量的近代地方戏曲剧本纸本文献。在此基础上,编委会竭尽所能地搜罗全国各公私收藏机构的近代地方戏曲文献,查重比对,爬梳整理,力求做到尽量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近代地方戏曲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