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河口古镇有个大戏楼,虽与古镇旧剧院相比较,其气势格局和观众容纳显然小多了,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新建的戏楼却是传承和弘扬河口古镇文化的大平台。这不得不说说河口古镇的历代文化沉淀和民间戏剧情结,尤其是发生在旧剧院大戏台的许多值得回味的民间戏班演艺趣事!
河口古镇旧剧院位于古镇东门北边一个大场院,坐北朝南,戏台三边、屋顶封闭,惟留幕口敞开;戏台位高1米5上下,小孩爬至戏台子边上踮脚才能看到演员的脚脖子;屋顶高约五六米,上可安装各色灯光,根据剧情需要随时变换灯光亮暗或是撒下人造雪花或是制作雷鸣电闪;戏台前后深有10来米,前有厚重幕布垂挂开合,中有轻曼丝质帐帷或开或合,幕后还有一堵墙或方便群众合唱或演员备演;两厢还比较宽,因幕口遮挡,上、下手(乐队、打击乐)在两侧各自打鼓子、拉板胡;好像左右侧还有耳房,演员们在里面更衣换装,放置一些舞台布景、鼓架、凳子之类的物件。戏台很正规,戏院子也很宽敞,我估摸至少能容纳1000多人以上的观众;戏院子西、南两边是社员们的住宅后墙,要是大剧团或是名角来了,那住宅房顶上人们就站着看戏,院子里几棵老槐树竟也爬着好多小孩看戏。听说河口剧院有戏,临近县、乡、村远近的亲戚也来看戏,那场面那人气那热度,我们自小小就亲眼目睹,好不壮观,势不重现。戏台正上方书写草体“河口剧院”几个大字,不知是哪位书法大家题写,字体刚劲有力,ctrlf5grafik.com,端庄大气,与剧院风格颇为契合。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剧院的生发建造和多年衍延,也是大有来头,故事经典。河口剧院大约也是名家建筑师仿制城市大剧院的缩略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记得那时的戏台还有专人看守和保管,特别有一个叫“猫儿爷”的村民一直负责这个戏台、戏厢和乐器的保管,凡开戏拉幕帐、打烟火就是他的事。
有剧院就有戏剧看。
我小时候就看过好多秦腔戏剧,如“铡美案”、“火焰驹”、“下河东”、“辕门斩子”、“四贤士”、“四郎探母”、“三世仇”、“穷人恨”、“三十贯”等,但那时年纪小看不懂,universalsatellitetv.com,就是凑热闹,听个吼声!大多时候连哪个剧团演啥戏有啥角,本戏还是折子戏没弄清楚就回家睡觉了!就记得一直等那个“猫儿爷”放烟火,烟火放完了就回家。我听父亲说,我们河口戏口硬(方言,戏口硬就是观众会看戏会欣赏有审美意识),一般草创班子不敢来,至少是县剧团、市剧团才敢来演。我父亲他们年轻时约几个家里条件好的年轻人去兰州市剧院里看戏,花五个元(国民政府的流通币)看那些名角演戏,甚至老了说起那时爱看戏剧的热情和痴迷不亚于现在的粉丝,我父亲退休回家后,最爱看的电视就是戏剧频道,凡古装戏一追到底,倘有闲暇,还给我们讲讲剧情和戏剧人物。戏迷们看戏看多了就看出了门道,评点演员演唱水平和跟头功夫很专业不含糊,要是哪个剧团和演员在台上出糗和忘词,戏迷们立马喝倒彩鼓倒掌打土坷垃,让演员们下不了台,以致有的剧团说好演三天四天,第一场次演砸了观众们就不来了,偌大的场子稀稀落落、冷冷清清几十个人,这戏就算“泡了汤” ,剧团下次就要确定在河口古镇能不能混上个饭吃。
河口古镇的民间戏班可能旧社会就有了,但是时间长了人们都不太提起,只是讲起一些老人在戏台上的糗事,才会知道河口古镇自创班子演戏也有些历史了!如某某的媳妇演过秦香莲、某某的父亲演过《铡美案》中的包公,某某的叔叔演过《十五贯》中的娄阿鼠等等,还有好多人演过戏但不记得名姓了!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哥他们老三届的一干人演现代戏《三世仇》、《智取威虎山》我印象就比较深刻了!此时,我十一二岁,跟着哥哥晚上去看排戏,这才知道了河口古镇戏台上发生的许多逸闻趣事和戏剧人物。
河口古镇自打旧社会就崇尚戏剧,每到农闲时节或是春节期间,地方绅士老爷即各家族族长(百分张家和朱嗣张家)和有钱大户人家合计一下,或请陕西秦剧团、或请甘肃秦剧团,最次也是请永登县秦剧团来河口演出;村里自筹银两,村民们当演员演戏,就如现在的自乐班子;演员们大都是志愿者,不要报酬,不计名利,按个人的戏剧天赋、演艺技能参演角色。即使到了七十年代初,我哥他们演《三世仇》、《智取威虎山》两部戏都没有报酬。这两部戏演的都很有水平,观众反响非常好,四邻八乡来观看,人数都在千人以上,连演几场,场场爆满。天还没有黑,戏院子里摆满了高低宽窄不一的凳子,一些老人妇女穿了厚厚的衣服,等待天黑看戏。戏院子里面热闹非凡,东、南、西、北四街的乡亲扶老携幼挤着抢着要占个靠前居高的位置;年轻人大呼小叫喊着自家孩子和亲戚娃娃们的名字,往一块儿堆;后面的观众没凳子没个子的骂着叫着要前面的观众低一点。说是大家来看戏,终了就知道戏院子里特别热闹,至于戏演的怎么样?哪个演员唱的好?剧情高潮和演员功底怎么样?只有天知道了!
上一篇:让秦腔名伶忆秦娥走上话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