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可能再选发在‘都市头条、一点资讯、搜狐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
唱戏•看戏
正像贾平凹在他的《秦腔》后记中提到的那样,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已经逐步走向衰败没落。不光我们这儿,从过去的三天两头唱戏看戏,变成了一年之中仅仅见到一两次唱戏的场景,而且真坐在或站在戏台底下看戏听戏的人却没有几个,即便是秦人聚集所在地的陕西,依然是那样,很多时候,唱戏的在台上尽力尽兴唱,台底下干什么的都有,寒喧说笑,谈天说地,甚至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人们只需要这样一个热闹氛围,叫浪神会。对了,大凡这样请剧团来唱戏的,都是在一些寺庙的宗教活动中,平常哪有这样的好事哟!
在我们小时候那会儿,别说是县上有秦剧团,天天排练秦腔及河南豫剧的整本戏,稍微大一点的大队都成立了小剧团,那里面大大小小的台柱子都是名副其实的陕西人,也是货真价实的唱戏人,听他们说话,就有一种纯正的唱戏味道,不需要拿腔作调地捋舌头。这一来二去,吸引了我们这儿不少的秦腔迷,也培养出了一些唱戏人。那会儿,在田野山川,农夫及牛倌羊倌,几乎人人张嘴就能来几句秦腔调儿。等到土地承包之后的那一两年中,遇到神会节日,不用请外面的剧团,这些本地人就能拉出来唱几台戏,让一个会场的戏顺顺利利唱下来,purpurlove.com,没有半点麻搭……只是后来人们总觉得外面请来的肯定是技高一筹吧!宁可花大价钱请来外地的剧团,这也符合人们那种“远香近臭”的观念和本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电视、手机的流行和更新换代,人们的娱乐生活向多元化,多层次方面发展,秦腔等说唱艺术也就越来越边缘化了,唱戏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到唱戏,说起秦腔,也是一脸茫然,一头雾水……很多人不要说对秦腔故事的情节和历史背景茫然不知,而对演员们的唱功说功杂耍功,同样欣赏不来。
好在这些年里,我们县上成立了一个秦腔协会,它是一个民间群众性组织,是由一些秦腔爱好者挑头组成的团队,他们团结吸引了一大群秦腔爱好者,常常找时间排练折子戏,吹拉弹唱,忙得不亦乐乎。县上的文化管理部门也非常支持他们,帮他们购买了戏服及其他唱戏的行头,尤其是搭台用的器具。每一年中,不定时地在县城中心的大酒店广场上,几次为全县老百姓唱戏,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一些杂耍游乐摊子也会蜂拥而上,来凑凑热闹。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和物质生活。
虽然从小到大,我们看过无数次唱戏的场景,也知道所谓的唱戏即唱秦腔,但非常遗憾,我对于很多耳熟能详秦腔剧目的内容,还是不甚清楚,更不明白它们里面复杂或简单的人物关系。尽管知道秦腔唱腔多种多样,有豪迈洒脱得近乎怒发冲冠的沙哑唱腔,也有艾艾怨怨,如泣如诉,哽哽咽咽,令人听着直想流泪的唱法……终究我还是一句都唱不出来。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秦腔剧目的流行,也有一种更加民间,内容唱腔比较简单的社火剧——眉户戏传唱开来,比如既滑稽又通俗易懂,教育意义一目了然的《张连卖布》、《小姑贤》等,张连的戏中,把赌博的危害,赌博人的无耻无赖嘴脸,演绎得酣畅淋漓,geargoggle.com,把他们的丑恶之行揭示得一览无遗……从这些眉户戏中,我们知道为了筹赌资,赌徒将家里所有用来换钱的东西物件说得一钱不值,不仅没有什么用处,留在家里似乎还后患无穷呢。
在那会儿,我们因为对社火短剧穷追不舍,跟着社火队跑这儿跑那儿,在看热闹,寻快乐的同时,也记住了很多短剧中的唱词唱腔,尤其是老百姓对赌博的危害,对赌徒行为的总结,觉得特别深刻,有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功效……可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是把戏与现实彻底分开,该赌时还是照赌不误,特别热衷于赌博行为的一些屡教不改的赌徒,常常妄想着天上能够掉下馅饼来,常常做着白日发财的美梦,直赌得家徒四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赌博人的这些侥幸心理,其实《张连卖布》中的大无赖张连,早已经唱到了——早上想吊死,恐怕晚上赢……
授权作者简介:蔡吉成,网名甘南草原人,六零后,爱好读书写作,卓尼县柳林小学教师。
征稿启事
原创作品和朗诵作品长期征稿
《作家美文》小作家学生专栏征稿
投稿作者请进(公告)
上一篇:戏曲舞台上的“四大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