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昔日“名角儿”今“流量” 当传统戏曲邂逅网络直播
昔日“名角儿”今“流量”,昔日“票友”今“粉丝”,旧“戏票”新“打赏”——
当传统戏曲邂逅网络直播
“我演了45年的戏,每年按100多场、每场2000名观众算,45年就是1000多万观众。可我直播两个多月里就有超两亿人观看,抵我演一辈子的戏。”当传统戏曲走入了直播间,一位受到震撼的戏曲人如是说。
两年前,60后的李树建第一次尝试直播:调试设备、核对流程……这位在戏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豫剧大家,在开播前又认真地整了整自己的衣服。在之后近4个小时里,他既当演员,又当主持,既要自己在屏幕前唱念做打,又要不时和网络达人连麦,还不忘与观众互动。尽管对网络的传播能力早有耳闻,但175万的观看量还是令他震惊,也让他坚定了做戏曲直播的决心。
戏曲作为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精神血脉中的艺术,时代更迭,潮流变迁,但传承绵延不绝。古老的戏腔跨越千年,如今在互联网直播技术的帮助下突破空间的界限,迎来“梨园又一春”。
2022年某平台发布的戏曲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戏曲正通过直播展现出新活力:已有231种戏曲种类开通直播,过去一年,它们所进行的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25亿。每一场戏曲直播都相当于一场中型演出。同样,在另一个更早尝试戏曲类直播的网络平台所发布的2022年统计数字中,京剧是作者数和观众数最多的非遗戏剧短视频类型。平台用户最爱的非遗戏剧类型还有秦腔、越调、黄梅戏、豫剧、乱弹、二人台、川剧、越剧、晋剧等。
在直播间里,我们既能看到年逾九旬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把经典选段玩得风生水起,又能看到不少90后青年戏曲演员展示扎实的专业功底。观众只需要拿起手机,就可以欣赏到京剧、豫剧、昆曲、秦腔等数种戏曲。传统戏曲,正在直播间活起来。
借力:传统艺术乘上科技之风
自2022年起,传统戏曲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下举步维艰。在演出寒冬,多数剧团的线下演出变少,基层剧团的戏曲演员收入难以得到保障。“不能让演员饿着肚子唱戏。”李树建说。通过直播,观众对戏曲演员以打赏的方式表示认同,演出获得了互联网时代的“新戏票”。目前,直播收入已经成为剧团除了政府部门拨款和外出演出之外的第三个收入来源。戏曲演员也通过线上演出直播获得了额外的演出收入,缓解了生活压力。
疫情带来的变动同样落在戏迷身上,80后戏迷宋女士到剧院观看的戏曲演出每年超过五十场,“现在好多演出都推迟或取消了,看不到演出,心里空落落的”。戏曲直播对她来说像是一道曙光,在网上看到黄梅戏演员吴琼的直播后,她感叹:“不愧是金嗓子!连唱两个多小时丝毫不乱,很解渴、很过瘾。”
对此,李树建也表示:“某种程度上,直播间的观众等于剧场的观众,直播间的点赞等于掌声,直播间的留言评论等于过去的调查问卷。”
反哺:悠长戏腔构建一片清朗空间
直播为戏曲人暂时困顿的现实生活找到了出口,也为艺术传承、表演实践寻得了新入口。乘科技之风,更多的戏曲演员开始主动担当,为适应新传播形态而作出努力。
几次直播之后,李树建总结出了新媒体传播的两个重点——娱乐性和思想性。娱乐性意味着要主动适应新的演出场景。失去了“第四堵墙”的间隔、失去了戏曲程式的依傍,戏曲演员在直播间里与观众“短兵相接”、全方位互动,观众的反馈通过数字最直接地呈现出来,这对戏曲演员是不小的挑战。“玩互联网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都是快节奏,得改变过去那种我演啥你看啥的思想,变成你看啥我演啥。”为了吸引更多观众,他把直播做成了一场专场晚会,邀请老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参与,与网络达人连麦,唱戏、表演、打擂台、科普戏曲知识,同时讲述戏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分享从艺四十余年的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