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为戏曲在高校中的传播普及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国戏曲第二大剧种的越剧,其保护与传承需要专业教育,更需要普及教育。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越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实践,探索越剧传承的高校路径,力图为戏曲在高校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越剧独特的文化价值
柔美精雅的江南美学特质。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审美特征,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越剧起源于江南,在发展过程中借鉴昆曲、话剧、绍剧等剧种的特点,吸收江南水乡秀美灵动的特质,唱腔上清悠婉丽、细腻有神、跌宕婉转,形成了抒情柔美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江南的柔美雅情,蕴含独特的江南文化,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越剧处于吴越文化圈,承袭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的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认同。对越剧的价值认同,有助于增强区域民众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赓续传统文脉,守护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越剧文化中的美育教育功能。越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民族艺术,兼具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历史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丰富的经典优秀剧目体现了越剧特有的审美趣味、道德伦理、爱国精神、思想情感等价值体系,具有全方位、深层次、综合性的美育教育功能。
越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要素
有效传播是关键要素。振兴戏曲重在培养观众。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戏曲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对其艺术形式不理解及传播载体单一。任何一门艺术的理念都包含在作品的表达中,受众能理解其艺术形式是这门艺术有效传播的前提。只有在大学生理解越剧唱词、节奏、韵律的基础上,才能使之得到有效传播。因此,让大学生充分理解越剧艺术形式是其在高校传播普及的关键要素。
价值认同是内在要素。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其价值取向也更为多元化。越剧的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缺乏创新,缺少在语言、节奏、内容上与大学生生活更契合的作品和呈现形式。多数高校的戏曲社团数远远少于流行歌舞社团,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因此,越剧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找准情感共鸣点和生活关注点, 世界杯买球事件,才能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转化为自觉行动。
资源保障是基本要素。戏曲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往往受制于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场地设施、社会资源四个方面的资源不足。当前,开展越剧教育最为紧迫的问题是专业化教育人才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校对越剧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越剧教学、社团、训练、展演、竞赛的有效开展;越剧活动开展同样需要场地、设备、服装、道具、舞台,同时,也需要社会越剧团体对学校的支持和带动。
越剧传承与保护的高校路径
完善越剧组织构架,建立越剧教育良性互动机制。设立越剧传承与保护基地,成立越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整合部门、学院、研究机构等校内资源,以及地方越剧团等社会资源,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互补、校内与校外共建共享的工作合力。高校根据课程教学、学术研究、活动指导、社团辅导等工作的需要,通过学校、剧团、企业等多方合作的形式,形成“校—团—企”的校内、校外两轮驱动, 世界杯经典买球语录,合力推进越剧教育。高水平师资是越剧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力量。建设“校团合作、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以校本建设为主,并通过越剧团聘任特聘教授、艺术导师;通过内培外引、校团合作、专兼结合,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为越剧教学和理论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优化越剧课程结构,以学分的形式保障越剧教学。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越剧课程结构的优化要符合知识结构、形态结构、课时比例的科学要求;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要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越剧教育教学的通识性,将越剧课程纳入高校美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成为人人必修的美育系列课程之一。因此,要构建“普及—体验—拓展—提高”进阶式越剧课程结构,将越剧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学分的方式保障越剧教育的普及,使越剧教育制度化、长效化。以“戏曲文化鉴赏”(1学分)等美育导论课作为越剧的普及教育,以“越剧艺术赏析”(2学分)、“戏剧基础”(2学分)等课程作为戏曲和越剧的专项学习。同时,将越剧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越剧社团课“越剧演唱实训”“越剧舞台表演实训”作为学生的提高课程,以“编剧基础”“文化产业管理与概论”等选修课程作为知识的拓展,实现越剧课程的限选与任选、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专业与通识的合理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