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举办“世界文学之都与戏剧创作”高层论坛
打造“文学之都”的戏剧名片
南报网讯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口,饰演王徽之、王献之兄弟俩的李晓旭,唱起《乌衣巷》。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江宁织造博物馆,吉飞、章琪站上“曹府戏苑”,开唱《红楼梦》。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传承版《桃花扇》在保利大剧院上演,致敬逆行者。
……
2022南京文化艺术节期间,一批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优秀剧目进行线上线下展演,展现城市文艺气质,展示丰厚历史文化底蕴。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是一个文学气息浓郁的都市,也是一个非常有戏的都市。作为2022南京文化艺术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世界文学之都与戏剧创作”高层论坛近日举办,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文学之都”的戏剧创作出谋划策。
南京对中国文学具有四大“创造性之事”
2022年,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比这早70年,就有一位有心人,首次论述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历史文化依据,并热情地向西方世界推介南京。这位有着远见卓识的学者,就是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先生。1949年11月25日,中奥文化协会邀请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学演讲,题目是《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协会特意印发了中英文合刊的演讲稿全文……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带了一本珍贵的小册子来到论坛,就是当年这本中英文合刊的《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泛黄的纸张,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盛况。
“胡小石先生的演讲正值中国现代史上新旧交替之际,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他不仅在中国学术史上,而且向西方世界首次阐明了南京独一无二的文学地位,应该说,是他首次论述了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历史文化依据。”徐兴无说,中国文化传统中,本来就有丰富的城市文化学传统。《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扬州画舫录》等都是描绘一座城市及其文化生活的文学经典,而胡小石先生则以一座城市为坐标,揭示它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关系,对城市文学史研究具有创发之功。
“当时,没有世界‘文学之都’的概念,也没有中国‘文学之都’的概念,但胡小石先生用了一个词,叫‘中国的诗国’。‘诗国’一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文学之都’,更具有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徐兴无说,在演讲中,胡小石从四方面列举了南京对中国文学的“创造性之事”,因此能成为“诗国”。其一是“山水文学”;其二是“文学教育,即文学之得以列入大学分科”;其三是“文学批评之独立”;其四是“声律及宫体文学”。
在演讲的最后,胡小石先生为南京的文学地位下了一个定义:“合而观之,则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尤以在六朝建都之数百年中,国势虽属偏安,而其人士之文学思想,多倾向自由方面,能打破传统之桎梏,而又富有创造能力,足称黄金时代,其影响后世至巨。”
南京在中国戏剧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在中国戏剧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的视野里,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成功率比原创要高得多。这是创作优秀剧目的重要经验之一。这次的论坛对于推动戏剧文学即剧本的创作,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季国平说。
在季国平看来,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文学气息浓郁的都市,也是一个非常有戏的都市。“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南京,是昆曲流行的中心城市,无论是剧作家、作曲家、理论家,还是各种昆曲家班,在南京大批聚集,其中就有最为大家熟知的如汤显祖、孔尚任、李渔等。汤显祖在南京生活了七年,《紫钗记》就创作于南京。孔尚任的《桃花扇》家喻户晓。李渔虽是浙江人,但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年,他的《十种曲》《芥子园画谱》极为流行。”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在中国戏剧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表示,早在元朝时候,创作了《墙头马上》的著名戏曲家白朴曾经长期生活在南京,元杂剧在南京非常流行,形成了“金陵曲派”。到了明初,朱元璋设置了教坊司,在南京城内外建了“十六楼”,戏曲演出非常频繁。明朝皇室成员中,朱权、朱有燉等人在杂剧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卓有建树。朱权的曲学巨著《太和正音》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曲论巨著,在曲谱的发展史上影响深远。朱有燉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剧,是明代杂剧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被视为明代戏曲的巨擘。阮大铖早年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后来移居到南京的石巢园,他是明末成就最高的戏曲名家,他的《石巢传奇四种》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清初有著名的两大戏剧家,并称南洪北孔。洪昇多次到南京,在南京完成了《长生殿》的创作;孔尚任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完成了传奇《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