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心脏、钟楼脚下,秦腔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易俗社屹立百年。从孙仁玉、李桐轩一代老先生手中流传至今的剧社,经一番鼎力修葺变身为焕然一新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旧时光与新故事一道均成西安风景。
时代沧桑巨变,几代老先生们凝聚心血打造的新式剧社几经流转,由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白玉兰戏剧奖得主惠敏莉易俗社出任首位女社长。她在易俗社学戏、成长、成人,终成秦腔名家。几代易俗人对秦腔的信仰与信念深刻影响着她,鼓舞着她,使得她不仅在秦腔舞台上不断耕耘初心,用心血守护易俗社,更是她镌刻在骨子里的使命。
争取年轻观众
百年易俗社金字招牌愈发响亮
在易俗社成长了30多年的惠敏莉,亲眼见证着易俗社在新时代、新环境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易俗社和秦腔事业的传承一步一步的耕耘着、奉献着。
她坚守秦腔舞台,在秦腔艺术上不断精益求精:磨砺技艺,排练大剧,请海派著名导演来为秦腔把脉献计;摘梅花奖、夺白玉兰,戏曲名家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她都经历过了。更重要的是,她必须肩负起振兴易俗社的重任。无数个日夜,她思虑的不仅仅是属于自己戏曲人生的那一方舞台,更多地是深切地思考如何让易俗社的招牌变得更响亮,让易俗社和易俗人的前途更加敞亮。
经年累月,惠敏莉每次在易俗社小剧场,看到鲁迅先生的塑像和悬挂着的古调独弹牌匾,还有孙仁玉、李桐轩两位老先生的铜像,都会心生感触,“我想他们在看着我们这一代,我有责任、有义务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必须让易俗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发展,才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让秦腔走向年轻人是惠敏莉的目标。惠敏莉在无数个日夜里备课,为北京、西安多所重点高校学子们开设秦腔公益讲堂,讲述秦腔之美、流派渊源,易俗社的创业故事和几代先生们创作的经典剧目。所到之处,秦腔的种子渐渐播撒在了大学生的心里。除了国内大学生,海外留学生也是惠敏莉争取的对象,她期待古老秦腔艺术能走向世界,易俗社的招牌也能被外国人看见。她多次邀请各国专家、留学生走进易俗社,跟着演员学习秦腔唱腔,体验秦腔绝活和化妆的过程,让他们穿上戏服扮上戏妆,到戏台上体验秦腔戏文里的故事片段。
排新剧目拍动画片
尝试用各种新途径复兴老剧社
无论是在古旧典籍里翻阅资料探寻易俗社的过往,还是在日常排练演戏中,惠敏莉觉得必须让更多人了解易俗社的历史价值与深厚内涵,通过多种现代化手段来告诉世人,在中国西部有一座古老而神圣的剧社。
她说:“我有责任把这块金字招牌,解读、翻新、推广、抢救、保护,因为这样一个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社,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是不可复制的,这座剧社不仅是西安人、更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秦腔需要秦人发自内心的敬畏与传承。”
在曲江新区、西安演艺集团的支持下,惠敏莉力邀全国名家,组建创作团队创作关于易俗社的舞台剧《易俗社》;还无偿将所有秦腔音像资料贡献出来,与年轻的制作团队合拍秦腔动画片在央视播放,用卡通片的形式来进行戏曲音配像,这恐怕是当年老先生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因为她觉得这是让年轻人和孩子们更快捷、更容易接受秦腔的途径……
深耕基层
到人民中唱响大秦正声
不论运用多么现代的传播手段,秦腔的根永远在田间地头,在老百姓的心里。教化民众、移风易俗是易俗社的百年传统,惠敏莉觉得必须让戏台搭建到人民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