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国宝级豫剧大师、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因心力衰竭本月29日上午在青岛市病逝,享年100周岁。
30日,记者采访了打小就深受马金凤影响,与马金凤颇有渊源且一直尊崇马先生的原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侯露,侯露表示,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一定有其原因,而当我们追忆大师的时候,也应该想到从戏曲的角度,如何整理和保护大师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马金凤生于1922年,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代表作有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家喻户晓的作品,是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也是豫剧"五大名旦"最后离世的一位戏剧大师。她的声音坚实、柔韧,吐字清楚;唱腔丰富、多变,雅俗共赏;表演细腻、洒脱、生动,融合了青衣、武生、刀马旦等表演程式,确立了豫剧“帅旦”这个行当。著名戏剧家吴祖光曾盛赞马金凤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洛阳牡丹”,老舍先生也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
提起马金凤,不少人脑海中都会响起豫剧《穆桂英挂帅》中耳熟能详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经典唱段。少年时代的马金凤面对国家的外忧内患,曾悲怆地说:“国家遭难,是因为咱们的军队不强大,咱们需要千万个穆桂英。”家里三代要饭的她,从山东逃荒到河南,是共产党给了她一切,让她在新社会获得了自由,赢得了尊重。《穆桂英挂帅》也成为她首个代表剧目,体现着她的家国情怀。1980年,洛阳市豫剧一团到郑州参加豫剧流派会演,豫剧“马派”由此确立。2004年12月,马金凤获文化部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花蛾子”在合肥火到一句一个好
马金凤老师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真的非常震惊,感觉当中她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因为她把自己的戏,包括她的演唱,他的‘帅旦’,她的一切都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大家的心里。马金凤老师这样的大师,这个消息传来,全国震惊,但是就接受这样的现实。侯露表示,小时候就听父辈说过,马金凤先生当年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喊她的名字,不叫马金凤。大家叫他‘花蛾子’,‘花蛾子’就是她演的戏嘛,都跟‘花’字有关。我爸爸也说,他说她十几岁就在我们界首唱红的,老百姓只要听说她唱戏,挤得水泄不通,所以他走到哪儿票房也是最高的,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
“我觉得当我自己成熟了以后,我去看她的《对花枪》和《花打朝》,我告诉你有一段唱就是50分钟,从头到尾把他把一个人的一生全唱在里面,哎呀,那个唱功真是了不得啊,唱到最后她难受的时候我们就流眼泪。”马金凤最著名的代表作“两花一挂”包括《花打朝》、《花枪缘》(又名《对花枪》)和《穆桂英挂帅》,侯露回忆1983或者1984年间,自己因为工作关系在江淮大剧院看了,《花枪缘》那一段,姜桂芝对着罗成的那段唱,就是当年怎么去教他们花枪,教他们那个枪,完了你用这套枪法获得了功名,你回来了以后居然不认前妻,哇,那种彻骨的那种痛。怎么说呢?就是我们老说,中国戏曲是优秀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中国老百姓最基本的伦理观念都是通过戏曲来传播,马金凤老师唱姜桂芝的这一段,它实际上就是对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一种陈述,我们在剧场里,唱到最后鼓掌,疯啊,就一一段一段,一直唱完,一句就掌声,唱了一句掌声。她有那种力量,能够把老百姓心中想说的话融到她的角色当中,所以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那样的拥护。"
安徽风土助力马金凤大师之路
在侯露看来,马金凤在艺术上确实是大师,“在整个的‘帅旦’的创作当中啊,她不是把她当作威风凛凛的女将军来演,最关键的,包括那个程咬金夫人花大脚,就把她演成一个真真实实的中国女人——一个又有本事又能够忍辱负重的这样的女性,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她的那种性格的全面绽放,真的是太美了。”当年马金凤来合肥也是演了三出戏,当时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戏曲组的侯露都看了,因为三出戏都看才那么感动,“那个《花枪缘》,那个《花打朝》,还有一个《穆桂英挂帅》,哎呀,真是两花一挂,那简直就是疯了。合肥那时候看戏的人也是场场爆满,不像我们今天,演个一两场就得了,那不行,在合肥可能应该是演了十天半个月吧。”
下一篇:秦腔传统戏《杨门女将》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