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406字,阅读约需2.5分钟
“作为蚌埠市淮上区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报春使’公益培训活动在关爱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同时还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
“每月毛笔书法课4节、硬笔书法课4节,所有培训都是免费的。”由张报发起的公益培训活动,累计培训时长已超600小时,培训留守儿童9000余人次。
张报,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他和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敬老院院长史超、蚌埠市西门渡小学校长郑春阳一起组建了“报春使”文化公益培训社。
关爱留守儿童,传承传统文化,这是他们筹办公益培训的初衷。
除书法外,他们还举办花鼓灯、泗州戏、绘画、舞蹈、民族乐器等公益培训。通过参加这些免费的公益培训,当地留守儿童圆了自己的艺术梦。过去17年,参加公益培训的儿童有10余万人次。
“作为蚌埠市淮上区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报春使’公益培训活动在关爱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同时还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下一步,我们将在志愿服务项目化上积极探索,从而更好地为民服务解难题。”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蚌埠市淮上区文明办主任张沛说。
文化站里“三结义”
作为千年古镇,曹老集镇也是一个农业大镇,外出务工人口众多,有留守儿童近2000名。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始终是外出务工父母的“心病”。
组建“报春使”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教育问题。2005年7月,时任曹老集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张报盘算着能否举办个留守儿童公益培训班。为此,他找到了擅长书法的史超。
当时,史超任曹老集镇敬老院院长兼淝光村支部书记。虽工作繁忙,但听了张报的想法,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于是,他成为公益培训班的第一位书法老师。
谈及公益之路,张报坦言是“筚路蓝缕”。“当时,文化站面积不足300平方米,仅有十几张桌子。受条件限制,培训班所收的留守儿童学员不足10人。”他回忆说。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小学员在校、区、市级的书法比赛中屡屡斩获奖项, 足球让球需要提前买吗,书法培训班的影响不断扩大,学员也越来越多。
对张报和史超而言,书法培训班只是公益之路的开始。2022年,为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张报组织全镇8支群众花鼓灯队伍和2个农民泗州戏小剧团举办曹老集镇“三月三”民俗文化节。
在和老艺人们交谈中,他了解到现在年轻人已很少喜欢花鼓灯、泗州戏。作为基层文化人,他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紧迫感。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娃娃抓起,筹划建设一个少儿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这是张报和史超讨论后的共同决定。为筹建少儿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 网上帮人买球犯什么罪,他们找到时任曹老集镇中心学校副校长的郑春阳。
郑春阳的加入,促成了“报春使”文化公益培训社的“三结义”。郑春阳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花鼓灯队伍的“伞花”(负责人—记者注),他本人对花鼓灯有着特殊的感情。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建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
公益培训“两头抓”
随着公益培训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家长想把孩子送来。家远的孩子到文化站很不方便,成了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摆在了三位“报春使”的面前。
通过学校和学校合作,文化站将公益培训办到学校,形成了学习、培训“两头抓”的模式。2022年7月,少儿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在曹老集镇中心学校成立。
经过半年多培训,首批45名小学员就能将花鼓灯舞得有模有样。2022年2月,花鼓灯国家级传承人金明为孩子们量身创作了《看家灯娃》。经过3个多月排练,该节目登上安徽省“六一”文艺调演的舞台,后又在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出。
另有《爷爷的花鼓》获得2022年安徽省“六一”文艺调演二等奖,《花鼓情》获得2022年安徽省“小荷风采”少儿舞蹈比赛三等奖。
如今,少儿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累计招收学员300余人,举办培训活动1200多场次,参加各类比赛36场次。
成绩的取得,让三位“报春使”有了信心。2022年4月,他们又在曹老集镇中心学校和曹老集镇第二小学开设书法公益课堂。次年,又联合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在曹老集镇第二小学成立泗州戏传承基地。
2022年10月,由泗州戏传承基地创作编排的《拾棉花》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传承类最佳集体节目。次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创作的《画红船》获得安徽省“六一”文调演比赛一等奖。
文化复兴“一腔情”
如今,“报春使”已成为蚌埠市淮上区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
2022年4月,曹老集镇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村镇”。2022年9月,作为安徽省试点之一,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曹老集乡村复兴少年宫。今年4月,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获评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在张报、郑春阳、史超的感召下,400多名草根文化人先后加入“报春使”文化公益培训社。这些“报春使”成员活跃在全镇15个村(社区),育新人、兴文化,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规模扩大、硬件水平提高、服务效能提升,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文化服务也在不断拓展。
除在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增办了美术、国标舞、中国舞、民族乐器等培训班外,还成立了旨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红领巾“初心社”,该镇还创建了留守儿童关爱基地,开设了“文文”爱心助学、“五点半”小课堂等公益培训项目。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下培训受到极大影响,“报春使”文化公益培训社开启了线上艺术培训的探索。疫情防控期间,直播公益培训课80余场次,线上批改学员作品3000余件。
为此,他们购买直播器材,钻研学习直播技术,利用晚上时间为孩子们上直播课。“在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传统文化、关爱留守儿童的道路上,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张报说。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2年第12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报春使”圆留守儿童艺术梦》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上一篇:优秀!6件作品获奖!
下一篇:听戏,遇到了“梅花”现场“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