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宿州11月2日消息 安徽省泗州戏是与徽剧、庐剧、黄梅戏齐名的安徽省四大名剧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近年来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2006年,泗州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徽宿州泗州戏剧团,鼓励国家级传承人等老艺人传帮带,积极努力培养了一批新艺员,在坚守中传承传统戏曲的魅力。
国家一级演员、市泗州戏国家级传承人陈若梅在接受记者采访。
安徽宿州泗州戏剧团泗州戏国家级传承人陈若梅:我的父母就是唱泗州戏的,他们从年轻的时候,背个背包,背着我们,从小时候就跟要饭的一样,弹个柳琴。“它擅长演我们这个乡土气息比较浓一些,演些生活戏。泗州戏的唱腔非常丰富,男的唱腔高亢激昂,女的非常委婉动听优美,翻高八度,唱的时候,(鞥)拉魂的地方。
最初的安徽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一个人自拉琴自演唱并没有乐队伴奏,充分展现艺人的功底,后来发展为有八、九个人合作的小戏班。陈若梅说,没有十年二十年功夫的坚持,是学不好泗州戏的。
陈若梅:因为我父母就是唱泗州戏的,我弟弟妹妹都在唱。我从十五岁,艺校学了三年,正常的都要十四五年, 世界杯买球九城娱乐,不容易啊,确确实实不容易,从十来岁到二十四五岁,你才能登台演出。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登台演出,才能站在舞台中间,才有登台的感觉。
上世纪50年代前后,泗州戏大放异彩,泗州戏李宝凤老前辈说,当时一个名角儿一场戏能赚百十来块钱。陈若梅是上世纪80年代初登台的,她的表演内敛、到位,演唱声震屋宇,余音不绝,淮河两岸的“拉魂之腔”一出场就引起了轰动。
陈若梅:从艺校毕业后就可以顶大戏。进这个(泗州)团,那时候演《刘胡兰》,一鼓作气连续演了200多场。
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社会的飞跃发展,地方戏不断没落,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泗州戏”,也沦为了公园的地摊戏,七八个人组成的小剧团公园露天唱一台,面临“无人听、也无人学”的窘境。在安徽,泗州戏现在只有区区十几位继承人,保护与传承是重中之重。陈若梅说,现在他们剧团尽管没有专门的排练场,没有办公场地,仍然临时租了房子,带着十几个孩子坚持学习、排练泗州戏。
陈若梅:这一块儿确实担心,害怕,怕这些孩子走,一走就瘫痪了,没有人了,你怎么传承?怎么能留住人,我作为一个传承人,心里也比较着急,怎么样能传承下去。团长拿的工资跟学员都是一样的,两千,就是感情留人。怎么样去把这些年轻人爱听戏的兴趣拉回来,这是很难的事情。
泗州戏演员孙杜娟接受记者采访
1983年出生的演员孙杜娟是陈若梅老师的弟子,16岁的时候来到这个剧团,已经唱了17年的泗州戏,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元,跟她一起的同学走了不少,但是她一直没有离开过舞台。
孙杜娟:我就是喜欢,不走。走的机会很多,但是你有一个舞台在这里,这里是我喜欢的的全部。
在热爱里传承,在坚持中传承。安徽省宿州泗州戏剧团的陶万侠老师说,三年前,他们多方筹措,四处寻访,招了16个孩子到剧团学习泗州戏,免费学习,发放生活补贴,现在他们刚从艺校学了两年半回到剧团。
陶万侠:最小的刚来的9岁,最大的15、6岁。这两年多了,无论从基本功还是唱腔,表演这块儿,都还可以。看到这批孩子,我也很有希望,将来对泗州戏的发展也很有好处,这些孩子是我们泗州剧团的接班人,很有希望。
15岁的王禹娜是16个孩子里进步较快的一个,一脸稚嫩,说起泗州戏,仍然懵懂,可是眼里的热爱藏不住她对泗州戏的追求。
王禹娜:泗州戏是一个传统戏,挺喜欢的。本来不知道,听朋友说的, 什么彩票晚上可以买球,可以学戏,就来了。方言唱出来的,感觉挺好听的。学了压腿、身段、还学了一年半的唱腔。
“一曲拉魂腔,千里淮河浪。”泗州戏,在老艺术家的坚守、新艺员努力下,这朵散发着皖北泥土芬芳的乡野之花,将绽放出春天的芬芳。
陈若梅:干哪一行爱哪一行。做为一个演员来说,喜欢这个我一辈子就爱这个,爱这一行我就想干好,我就想叫我的学生干好。(李凡/文 孙永政/摄)
下一篇:千阳周末大剧场7月15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