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自古红颜多薄命,古代四大丑女却命好?红颜薄命背后实际另有原因
2022-07-20 09:36来源: 一零历史
原标题:自古红颜多薄命,古代四大丑女却命好?红颜薄命背后实际另有原因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
无论是毅然出塞的王昭君,还是献身“连环计”的貂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她们的下场都颇为凄惨。
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将昭君出塞写成被动的无奈,“一曲琵琶上写尽关山九转肠,却使千秋罗绮伤”
《汉宫秋》提到“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写尽了王昭君的哀怨。
有人会说:“红颜惹祸事,丑女得长久。”
但事实上,这种理解颇为片面,在古代,塌鼻、口阔、胖硕、肤黑为丑,而女性善妒、失节亦为丑。
丑女是否能长命百岁,全因时代之风俗所决定。
在一定程度上说,无论是美女还是丑女,她们“同是天涯沦落人”——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是一部男尊女卑的历史,社会的审美观由男性主导,美丑善恶并不能被女性自己所掌控。
比如,男性要求女性外表和德行都要柔顺恭敬,而与此不同的就是被认为丑女。
如果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话,那么古代丑女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红颜薄命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古代四大美女)
一、四大美女的悲剧下场与剧作者的个人际遇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是公认的中国四大美女。
《管子·小称》言:“毛始西施,天下之美人也”,拉开了古代审美的序幕;
东汉范哗《后汉书·南匈奴传》以“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描述了王昭君的绝代风华。
杨玉环则是于17岁那年嫁入皇宫,其“姿色冠代”,使得“玄宗大悦”。
在此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四大美女中的貂蝉是否确有其人,仍存在争议,而正史中对于四大美女之记载,也颇为稀少,更多的皆是见于稗官野史。
事实上,与四大美女有关的诗词、戏曲,远远超过了正史记载。
仅以西施为例,“《竺萝·西施志》所收的歌咏西施的诗歌,自唐至清代共97首”。
(西施画像)
但最终使得四大美女广为后人知晓,却离不开相关戏曲的创作。
在元代四大悲剧中,就有描述四大美女之二的《汉宫秋》和《梧桐雨》。
而描述西施生平的《浣纱记》,则是被誉为“我国古代戏曲中成就最高的传奇名作”。
在清代,以杨贵妃为主角的《长生殿》被誉为“历来之瑰宝”,在民间广为传颂。
而诸如贵妃醉酒、貂蝉拜月之类的折子戏则是传颂至今。
四大美女生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一样的人生,但是她们的下场却是分外相似:美貌绝世而结局悲惨。
权位、声色犬马、郎才女貌在四大美女的戏曲中不断出现,但这般繁华的背后隐藏着虐心的悲痛。
以昭君为例,历史上的昭君戏大多是写怨的悲剧。
如《汉宫秋》、《青家记》等,虽然昭君出塞带来了积极成果,但文人们仍旧想象出昭君出塞的悲苦,甚至为她虚构了投江的悲剧结局。
(王昭君)
这种悲苦震撼人心。
这是因为四大美女戏曲的创作者不乏失意者,于是将不如意的情绪宣泄在戏剧中。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虽然都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通过科举入仕的毕竟是少数幸运儿。
而四大美女戏曲作家中,多是中下层官吏或一般文人。
文人的命运在元代更趋悲惨,元朝统治者对儒学的陌生乃至排斥,导致了选拔人才的观念及制度的变迁。
元朝科场每三年开试一次,由于蒙古人对科举采取不平等的政策,元朝的文职品宫中,由科举入仕者仅1200人。
这足以说明“元有科目,名存而实不副”的史实。
文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科举制受到破坏,文人的地位急转直下,结果带来了广大的文人对中国封建时代长久以来的思想价值观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的质疑。
(元代废科举)
这使得整个社会的理性陷入了一种混乱中,这一切都使得元文人遭受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浣纱记》开篇就说:“佳客难重遇,胜游不再逢。夜月映台馆,春风叩帘拢。何暇名说利,漫自倚翠偎虹。”
这正是人生不得意的梁辰鱼的自身写照——抱负无处施展的他只能寄情于烟花场中,用“试导往古,伤心全寄词锋”这样的句子点出内心的愁苦。
不仅如此,这些剧作家们通常都有这样的心理历程:
自视满腹才华,满怀建功立业之心——受到现实的不断打击——或放浪形骸或徘徊于现实与隐退之间。
而梁辰鱼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在晚年终于放下抱负潜心度曲,出入于烟花柳巷中,也偶有隐居的念头,终于还是在悲凉的矛盾中终老。
(梁辰鱼雕像)
个人的际遇除了个人在社会上的遭遇外,还包括他所生活的社会历史大环境。
在元杂剧《连环计》中,貂蝉急切希望夫妻团圆,过上安定的生活。这何尝不是在异族统治下汉人的心愿?
而明传奇《连环计》中的貂蝉,则发出了“论来男女虽有别,尽忠义一般休辩,倘用妾绝不畏难,这贱躯何惜弃捐”的豪迈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