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马厉兵 期待绽放——莆仙戏《踏伞行》冲刺“文华奖”
2022-08-19 18:01来源: 大海豹的追热点记录
原标题:秣马厉兵 期待绽放——莆仙戏《踏伞行》冲刺“文华奖”
由文化和旅游部、京津冀三地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评审即将拉开帷幕,其中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演的莆仙戏《踏伞行》入选“文华大奖”终评。8月28日、29日,《踏伞行》将作为唯一代表福建的剧目,在天津市滨湖剧院展演参评。目前,该剧正在进行紧张排练,并从戏里戏外不断着手打磨,为角逐“文华大奖”积极准备。
《踏伞行》剧照
据了解,此次共有39部作品入围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踏伞行》将和其他参评作品一起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现场演出,届时将评选出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15个。
文华奖是我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多年来,文华奖评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的原则。对于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艺术院团凝聚力,促进全国艺术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省16年来未再获得“文华大奖”,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也是参加这届“文华奖”评审为数不多的地市级团队,此次参评对推动我市乃至全省文化艺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戏遗响” 弘扬莆仙文化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素以“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著称,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音乐曲牌一千多首,锣鼓经四百多种,为其他剧种所罕见。它的角色行当沿袭宋、元南戏体制,即生、旦、贴、靓妆、老、末、丑七个角色,各行当的表演科介十分细腻,极具特色。
莆仙戏表演基本功集中在步、手、肩三个部分,要求头、身、腰的配合;它的音乐渊源可追溯到唐代,其伴奏乐器“锣、鼓、吹”中的吹是隋唐教坊大曲的主奏乐器,而“锣、鼓、吹”的伴奏形式,继承着宋代作场的传统。莆仙戏音乐保留了大量早期南戏音乐的原始形态。是隋唐大曲、唐宋词曲里巷歌谣等各种音乐融合、演变成戏曲音乐的主要载体。
溯源而论,莆仙戏前身是唐代在莆田民间盛行的百戏,史书记载和古艺遗响相与佐证了这一说法。莆仙戏作为一种独特而完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才真正形成。一般认为,南宋时出现的“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而“福建的兴化戏(今莆仙戏),即为宋元南戏在兴化地区的遗响”,是早期南戏的一个支派。
如今,莆仙戏根植于莆仙文化的丰厚沃土,融汇了莆仙人民的审美要素,深深镌刻在兴化儿女的基因中。莆仙戏作为莆田文化的瑰宝,让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莆田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对莆田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精心打磨 坚持守正创新
《踏伞行》是近年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倾力打造的优秀剧目,由著名莆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周长赋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以及姚清水、祁玉卿、林国城、王啸冰、罗江涛、齐仕明、王少媛、林金标等业内资深专家组成创作团队,在剧本、表演、舞美、音乐上精益求精,力求全面呈现莆仙戏传统曲牌、表演科介等艺术特色。
该剧前后历经五年多时间十三度打磨提升,从挖掘、继承莆仙戏优秀传统入手,通过早有定亲但未曾谋面的刑部主事之子陈时中和将门小姐王慧兰,二人在战乱中偶然相遇,风雨中结伴同行,互怀好意、猜测试探、谎言示爱、尴尬悔恨、原谅和好,演绎了一出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剧目故事情节新颖,结构紧凑巧妙,表演古朴细腻,又有着独特的时代意义和思想内涵。
下一篇:莆仙戏《踏伞行》的成就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