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宏为编剧,张平为导演,赵国安为唱腔设计,边文彤为舞美设计,周正平、孔令中为灯光设计,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的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于2022年2月22日晚在郑州朝阳沟剧院首演。戏剧甫一上演, 如何买强力球彩票,就受到了观众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好评。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是一个驰名海内,有着引以为傲的光荣历史的演艺团体,从当年广受欢迎和赞誉的《朝阳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到后来的《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等剧目,都是驰名剧坛、屡得大奖的精彩之作。此次推出的《大河安澜》,意在以身边的黄河为题材,倾力打造一部在思想艺术上均具有突破意义的舞台新作,以续写本团创作演出的新篇章和新辉煌。
从实际的观剧感受而言,这部经过苦心策划、酝酿、创作,以及一改再改的反复加工锤炼的剧作,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主题开掘上的精深、剧作结构上的精巧、舞台呈现上的精心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进入戏剧的表现空间,来欣赏这部新鲜出炉的《大河安澜》。
大幕拉开之时,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梆子声,剧作将场景拉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个遥远时空。志愿军战士刘大河似乎是意风发、激情满怀地从抗美援朝前线复员归来,回到黄河岸边也许是他日思夜想的故乡坝头村,村里的乡亲们更是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地欢迎“英雄”的凯旋。却未料这位一身戎装的战士,在部队上仅仅是一名未立战功、未曾入党的炊事员,这不免令众乡亲们深感失望,甚至还受到了七宝等人的鄙夷与奚落,戏剧在一开始就形成了一定的顿挫、落差和悬念,造成了观众对于主人公命运的关切与思索。
情节的转折在于村支书让刘大河子承父业,成了一名黄河的护堤员,后来的故事也由此不断向前延伸。虽然这是一种栉风沐雨的艰苦生活,但大河则以军人忠于使命的坚强意志,黄河儿女纯朴坚贞的工作姿态,矢志不渝地守卫在黄沙漫卷的大堤上,孤胆英雄般地斗鼠防漏保护大堤。同时剧作还以抒情性的细节,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即在寂寞枯燥之中发出“给我送个媳妇吧”的呼唤,以及拿出一把口琴吹奏乐曲《一条大河》,于是一个真实可爱的人物形象立在了舞台之上。
紧接着剧作进入了一个相对高潮的段落,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一个逃难而来且滑落黄河的姑娘安澜,被心地善良的大河勇敢救起,并无限忐忑地收留了她。这个家住省城、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于孤苦无依之际仿佛停靠在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其间虽有七宝的从中作梗,但在支书与二婶子等众乡亲的促成之下,大河与安澜结为了夫妻并生下了儿子刘大堤。
一种以大堤为家,以平安为责,剧作所包含的“大河安澜”这种戏剧意象与主题内蕴,以两个男人女人命运与情感的联结而折射生发出来。然而这种患难之中的美好姻缘,却在数年之后陡起了波澜,曾遭到不公待遇而如今远在国外的安澜母亲,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自已的女儿。虽然她对大河于危难之时救助和收留安澜的举动心存感激,却又以“怎舍得她一辈子踢着黄土喝黄汤”为由,以给大河一笔钱为诱,无情相逼大河能够放手,让安澜出国省亲去守病重的父亲,更主要的是继承家业过好日子。
戏到此处是将人物情感推向更大的高潮,即不明究里的安澜与内心痛彻的大河,一个是于分别之时难掩无限的不舍,却又不能道破说透;一个是深情款款,却不知此一去再难重逢。那一回回执手相看,那一次次道声再见,都被笼罩在一种极其伤感的情绪之中,一种催人泪下的感染力量也由此产生。更加令人心痛的是这一别竟成永诀,大河在抗洪抢险封堵决口战斗中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他忠诚守卫的黄河岸边,划出了一个可以长歌当哭、沉重悲壮的惊叹号。
儿子刘大堤长大后是否秉承父亲一生守河的意志,是剧作表现人物的另一焦点。他留洋归来决心担负治理黄河的重任,并与青梅竹马的桂兰成婚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其参与的数字黄河研究也获得了众所期许的成果,其人生状态与层次与父亲有了明显差别。但正当他顺风顺水推进事业的关口,步入晚年的母亲安澜却从国外归来,她面对黄河既追忆亡夫心生万千感慨,又在劝儿子随其出国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
虽然她被儿子大堤言语所打动,做出“一生守着大堤,一世看着大河”的艰难决定,但深知黄河之险的她,仍然担心大堤重蹈其父大河的覆辙,为其安危日夜牵肠挂肚。而当大堤在老龙湾水文站为获取更精确测量数据而翻船落水遇险后,她甚至发出“你要有三长两短我也活不成”的泣血呼喊。戏剧在此掀起了又一个高潮,借安澜作为母亲的视角以及内心的无比焦灼,将大堤这一有知识的新时代青年才俊的动人形象,及其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气韵生动地揭示了出来。值得赞赏的是,剧作采用类似于紧拉慢唱的手法,让大堤回忆当年父亲母亲的往事,通过情真意切的大段唱腔和对话,揭示出了人物丰富复杂、矛盾重重又回归坚定的内心活动,进一步表达了其“不治河哪来的国泰民安,不治河哪来的幸福家园”的深沉思考,虽然经磨历劫、千折百回仍矢志不渝地守卫治理黄河的坚定决心。
上一篇:豫劇經典劇目《梵王宮》亮相北京
下一篇:文化高铁,打造站城融合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