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戏曲,不惟京昆。”由梅兰芳纪念馆馆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刘祯主编的《中国梆子》丛书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合作推出,丛书打破时间、地域界限,以文化生态映照戏曲生态,全景呈现了梆子的源流、发展演变进程及艺术特性,为国内首套系统、全面、集中展示梆子声腔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物。藉此契机,本报特邀刘祯、焦振文撰来长文,引领读者再次走进既熟悉又陌生的梆子世界,帮助诸君一文读懂“中国梆子”。』
▲2022年2月23日,在陕西华阴西岳庙内上演了一场有着2000多年文化传承的地方乐曲老腔,当地群众以此来欢庆元宵佳节的到来。(中新社资料图片 陆欣摄)
高亢激越、热耳酸心的梆子腔是我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中流传甚广、留存剧目繁多的一个庞大家族。它发祥于晋陕豫“金三角”地带,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16个省份,涵盖秦腔、蒲州梆子、山西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豫剧、河北梆子、老调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子、章丘梆子等29个剧种。可以说梆子戏从西北一隅进入京师,便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盛行全国,甚至连被奉为官腔的昆曲亦受其挑战,遭到冲击,致使京师观众“所好唯秦声……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清张坚:《梦中缘传奇》),纵使皇家竭力挽救,昆曲终难维系其霸主之位。取代昆曲的花部梆子戏自西而东,由北向南,所过之处,吸纳当地方言与民间歌舞小调,继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梆子戏剧种,成为京剧诞生之前流布区域最广、影响最大的新声腔,形成了与昆曲分庭抗礼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戏曲格局。一代代粉墨登场的梆子艺人薪火传承,穿越历史时空,经久不衰地演绎着人生悲欢离合,展现着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梆子声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壮大了中国戏曲的阵容,丰富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也确保了中国传统戏曲能够薪火相传,经久不衰。试想,如若中国戏曲家族中缺失了梆子戏,那该会多么单调和乏味?
梆子戏形成与流布脉络
作为比较成熟的板腔体梆子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形成初期曾有“土戏”“乱弹”“桄桄”“梆子腔”“秦腔”等不同的称呼。梆子戏成熟之后,人们又根据地域将蒲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蒲州梆子”,同州境内流行的梆子戏称为“同州梆子”(东路秦腔),而把在豫西北一带流行的梆子戏称为“河南讴”“靠山吼”“土梆戏”,也就是后来的河南梆子,今天的豫剧,也有学者将这些梆子戏统称为山陕梆子。应该说山陕梆子成为了今天中国梆子戏当之无愧的鼻祖。
山陕梆子形成后,开始了北上南下,东进西溢,并且迅速与当地方言、民俗、审美等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梆子戏。蒲州梆子向北流布,在晋中、晋北一带,吸收当地方言与音乐,形成了中路梆子(晋剧)和北路梆子。蒲州梆子又和秦腔向北经张家口进入北京、直隶一带,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等相结合,同时受到北京戏曲尤其是昆曲的影响,于道光年间形成了有别于山陕梆子的新剧种——河北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河北梆子演化为大同小异的三个艺术流派即山陕派梆子、直隶老派梆子和直隶新派梆子,时至今日,人们习惯上称流布于河北一带的为河北梆子、流布于天津一带的为卫梆子,而将流布于北京市里的则呼之为京梆子。河北梆子继而又向北流布到了东三省一带。山陕梆子继续向东,流布到山东形成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以及章丘梆子。秦腔则在陕西发展为东、西、中、南四路:东路秦腔,也就是同州梆子;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又称西安乱弹、西安梆子;南路秦腔,又称“汉调桄桄”。此外,河南梆子(豫剧)也开始了西拓与东进,首先在河南分化出平调,在豫、鲁交界处形成了怀梆,在南阳一带,与流传到当地的山陕梆子相互影响,又形成了宛梆。山陕梆子继续迅速向江南各地流布,康熙年间的湘西已有梆子戏演出的记载,“现在汉剧西皮,湘剧、祁剧、桂剧的北路,粤剧的西皮(历史上曾有北路梆子腔之称),川剧的弹腔,滇剧的丝弦腔,贵州梆子等都是早期梆子戏流传到西南后的产物”(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除去山陕梆子影响下产生的较大的梆子腔剧种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并未直接受到山陕梆子影响,而是由当地古老的民间小曲、说唱艺术孕育而成的梆子戏,主要有:流行于保定、沧州以及雄安新区一带的老调梆子,发轫于河北武安一带的武安平调——上党落子——内黄落腔一脉,发轫于山西上党地区的上党梆子——西调一脉。时至今日,中国梆子家族已成枝叶扶疏之势。
“花雅之争”后梆子戏的崛起及历史沉浮
下一篇:「非遗撷英」传承弘扬敦煌曲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