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接见《朝阳沟》全体演职员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你可能不懂戏剧,但你肯定知道豫剧;你或许不知道杨兰春,但你肯定听说过《朝阳沟》。这段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唱腔就出自豫剧电影《朝阳沟》,而创造这一经典的人,就是著名艺术家杨兰春。6月2日,有《朝阳沟》之父美誉的戏剧艺术家、编导、原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杨兰春,因病医治无效,驾鹤西行,享年88岁。
生于1921年的杨兰春,22岁参加八路军。1945年随大军南下到河南,1947年转业到地方。1952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学习期间,与人合作改编的《小二黑结婚》,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节目。学习结业后,任河南省歌剧团编剧兼导演。1956年起,先后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副主任、豫剧三团团长、河南省文化局核心小组成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剧本创作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冬去春来》、《李双双》、《刘胡兰》等。编导的豫剧有《朝阳沟》、《李双双》、《唐知县审诰命》等。
《朝阳沟》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经典,讲述的是高中同学三年的城市人银环和农民拴保立志到农村干一番大事业的爱情故事。它反映的内容是知青下乡大有作为;农民加入高级社,土地收成归集体,敲钟上工挣工分,不愁吃不愁喝,家家户户幸福知足。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杨兰春创作这个经典剧目,只用了7天时间,总共花费才19.5元。
1958年3月初的一天上午,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找到杨兰春,让他一个礼拜写个剧本。杨说:“别开玩笑了。别人不懂你也不懂,连写带排7天能搞个戏?”冯哈哈大笑,让他试试看,往桌子上扔了两盒烟就走了。那时,郑州街头开始出现敲锣打鼓送知识青年下乡的场面。1955年,郏县大李庄乡(今广阔天地乡)组织32名回乡知青参加农业合作化受到毛主席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些都给了杨兰春创作灵感。
杨兰春思考两天两夜后开始动笔。时间紧迫,杨这边踏着节奏哼着腔写,那边王基笑、姜宏轩开始配曲,演员学唱,许欣初排,“流水线作业”。后来,杨兰春站在舞台边上,随手拿个烟盒什么的,想出两句就写出来发给演员学。再后来,他干脆直接口述,让演员当场记下。《朝阳沟》从创作剧本到排练、搬上舞台,仅用了7天半时间,而布景、道具总共花了19.5元。
3月20日,新排大型豫剧《朝阳沟》首演。戏要开演了,杨兰春却让等等,因为“还有四句合唱的词没想好呢”,“戏还没有名字哩”。其实, 世界杯在哪个网站可以买球,7天并不是一个离谱的要求,要知道1958年的关键词可是“大跃进”。
《朝阳沟》首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958年4月13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朝阳沟》,盛赞“这是个好戏”,并要他们进京演出。夏天,《朝阳沟》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戏曲现代题材展演。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与豫剧三团联合将《朝阳沟》搬上银幕,梳着大辫子的银环和帅气的拴保成为知识青年的“梦中情人”和学习楷模。1964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全体演员。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钟情《朝阳沟》?据记载,当时一些中央领导同志主张自留地、包产到户、自由市场、自负盈亏,这让毛泽东很不满,发起反“修正主义”运动和农业学大寨。“大跃进”、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知青上山下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诸多大决策,《朝阳沟》竟然都神奇呼应。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杨兰春的这个代表作让河南省豫剧三团成为誉满全国的“红旗团”,他本人也被人称为“朝阳沟之父”。
政治动荡的年代,风向随时可能转变。毛泽东1964年初还在表扬《朝阳沟》,到了年中,京剧版却被江青扣上了“形式不伦不类”的罪名,曾经大红大紫的《朝阳沟》风光不再。杨兰春的命运与《朝阳沟》一样,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朝阳沟》要在河南洛阳为亚非作家紧急会议代表演出。当时有人提出:《朝阳沟》从头至尾没有一段毛主席语录,这次演出必须加几段毛主席语录。当时已被关进“牛棚”的杨兰春仍然坚决拒绝。1968年12月,毛主席向全国青年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一场震撼二十世纪、长达27年、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十亿人心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8个月后, 蓝球有彩票买吗,江青下令修改《朝阳沟》,原因是,“《朝阳沟》是写中间人物的戏,实际上是写落后,但还不很反动下流,这个戏是可以改好的……”她要求将女主角变为次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改造;拴保改为主角,是正面英雄人物;要加强贫农父母的戏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