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国庆长假,让我们在《好一朵茉莉花》的动人旋律中,聚焦江苏一批文艺工作者,感知他们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铿锵脚步,体悟他们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
石小梅:共和国同龄人的“四个见证”
国庆前夕,原创大型柳琴戏《窑湾往事》完成首轮响排,作为该剧导演,昆剧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已在徐州的剧组待了一个多月,“国庆节可以回南京稍事休息了。”她笑着说。
出生于1949年的石小梅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早已退休的她却一直退而不休:成立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创立“春风上巳天”演出品牌,走进北大校园传播昆曲,上B站直播说戏……只要登上那方氍毹,石小梅就是“永远十八岁”。
从全本《桃花扇》《牡丹亭》《白罗衫》,到“一戏两看”《桃花扇》,再到《观图》《哭秦》《春江花月夜》《世说新语》等原创折子戏,退休后的石小梅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2022年3月,石小梅全本《桃花扇》封箱演出,在江苏大剧院创造了昆剧演出三天门票售罄的奇迹。
传承,是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绵延千年的生存路径。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传承人,石小梅身体力行“传、帮、带”。
退休后,石小梅陆续收了5个徒弟,将自己身上的3台经典大戏《桃花扇》《牡丹亭》《白罗衫》悉数传给了学生。钱振荣、施夏明、周鑫几位徒弟对这3台戏早已烂熟于心,就连她的跨界女徒弟、越剧小生李晓旭也移植了《桃花扇》中的一折《惊悟》。
传戏之外,石小梅还在台上带着年轻人一起演:和几位学生同台演出《白罗衫》,和施夏明分别饰演《牡丹亭》上下半场的柳梦梅,和徐思佳在《春江花月夜·乘月》中搭档演出对手戏……“老师带着同台演出,无形中就在传授一种表演理念和审美,年轻人会成长更快。我年轻时和上海的昆剧艺术家张洵澎同台演出《牡丹亭·惊梦》,就从她的眼神、身段等表演中领悟到许多台下学不到的东西。”
适逢国庆,谈起毕生热爱的昆曲事业,石小梅归纳为四个“见证”:
“我虚十三岁进戏校,从艺六十多年,我见证了自己从一个完全不知昆曲为何物的小姑娘,最后爱上昆曲,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石小梅也见证了昆曲的低谷时期,传字辈老艺人艰难生存的困境。
当然,令石小梅兴奋不已的是,昆曲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生。“我见证了在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大力扶持下,昆曲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发展到今天全国有八大昆曲院团,一代代昆曲演员传承有序,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小演员已经可以演大戏了。”
最令石小梅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昆曲。她坦言:“我见证了在一代代昆曲人努力下,昆曲迎来了新的辉煌!以施夏明为首的省昆第四代青年演员们,创作出了《瞿秋白》这样的现代戏精品!”
章剑华:完成壮阔时代交托的使命
2022年国庆,《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出版;
2022年国庆,《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面世;
2022年国庆,《振兴路上》正在付梓,《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正处于紧锣密鼓创作中……
该把怎样的故事献给中国?江苏省文联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章剑华回想起2022年末,一桩大桥的新闻让他心潮翻涌:27个月的全封闭维修改造结束后,南京长江大桥向公众开放3天,吸引了数万人参观!青年时的记忆在心头泛起:携三五好友,直奔中国人的“争气桥”。
“既是重大题材,又有百姓关注;既是江苏题材,又有全国意义;既是现实题材,又有历史纵深。”这是章剑华报告文学的选题之“严”。
“故宫”“大桥”“小康”等耳熟能详的“三部曲”,均栖于多重标准的交集之上。1936年,第一批故宫南迁文物抵达南京朝天宫,志在存续民族文脉。1968年,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费孝通《江村经济》中调研的吴江开弦弓村,则以百年曲折演绎小康之路。借助长河式的三部曲书写,章剑华在时代的律动之中凝眸往昔,他试着通过“我们如何一路走来”,启迪“我们未来之路怎么走”,他写出了具有深刻逻辑的中国故事,也展现了深情厚重的江苏气派。
下一篇:晋中市榆次区精品晋剧再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