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故宫文物南迁、西迁,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在这段历史中,究竟经历了哪些磨难?郑欣淼倡导开展的“故宫学”又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在一场名为“故宫博物院与故宫学”的讲座中,章宏伟讲述了其中的原委。
本文选自《思享者:我在北师大听讲座》, 现在懂球帝上能买彩票么,系2022年10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专家讲座”转录文字节选及相关论文整理而成,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 |章宏伟
《思享者:我在北师大听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被占,平津震动,华北告急。北平危在旦夕,高等学校部署南迁。鉴于日军侵略者气焰方炽,一旦入侵华北,故宫文物就有在战火中被毁或被劫的危险。为确保文物安全,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故宫博物院选择院藏文物中的精品,迁往异地储藏。
文物南迁的准备工作,一是选择文物精品,二是做好装箱工作。这次装箱,可以说装了故宫文物大部分精华。
1933年1月,山海关落入日军手中,平津危在旦夕。故宫博物院决定从1月31日开始,将已经装箱的文物分批南迁。消息传出,一时间舆论哗然。一些人认为:古物在兵临城下之际运出北平,势必会动摇人心,引起社会不安,呼吁政府应以保卫国土为重,以安定民心为重,停止古物南迁,不应对敌处处采取妥协退让态度,且古物“一散不可复合”,绝不宜轻易他迁,以免散失。
1月23日,北平市自治区各公所及商会在中南海成立了北平市民众保护古物协会,通电反对故宫古物南迁,在民众集会上公开表示要以武力阻止南迁古物,誓与国宝共存亡。一些故宫职员也收到了恐吓信,并有人宣称要在铁路沿线埋炸弹,以阻止文物南迁。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当时曾给行政院院长宋子文拍过这么一封电报:“(平津卫戍总司令)于学忠转来各团体反对古物南迁函电,举座大哗。似此情形,倘地方政府不积极负保护之责,物品一出宫门,即恐发生意外。至个人危险,早置之度外。手枪、炸弹、恐吓信件,日必数起。”
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文物南迁,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从2月6日凌晨起运第一批古物,分5批共运出13427箱64包(另有古物陈列所、太庙、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6065箱8包8件)。这些南下文物,先存上海,再运到南京,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略中国。7月29日,北平陷落。8月13日开始大举进攻上海,南京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这批国宝,南京政府命令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立即将古物分批西迁到大后方。三路西迁,具体的过程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只能说是古物有灵,炸不到,摔不碎,经常是文物前脚刚走,日寇的飞机轰炸就跟着来了;载运文物的车辆也曾翻下桥去,如果车里装的是瓷器之类怕碎的东西也就完了,装的是档案图书之类的纸制品,并不怕摔,车子虽是翻到河里,这里却没有水,而且桥不高,箱子受的震动不大,也没有什么损坏。总之,文物有惊无险,安然无恙。这批文物从1937年11月开始西迁,到1947年6月全部东归南京,在后方整整过了10年。故宫文物南迁、西迁,文物没有大的损失,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
1948年,蒋介石国民党败局已定,故宫博物院在京理事开会决定将南迁存京的文物挑选运往台湾。从1948年12月22日到1949年1月29日,共有三批文物运台,总计2972箱,约占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的22%,大都是南迁文物中的精华。1965年11月在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成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