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沪剧直播在抖音上火了。
上海文慧沪剧团的百日宴庆典直播仅开始1小时,有超过55万名观众观看。这样热闹的场景, 足球只买让球盘,演员们很久没经历过了。受疫情影响,这家民营沪剧团今年10月之前线下演出不足30场。
今年7月,剧团尝试在直播间搭建线上剧场。没想到的是,这群平均年龄53岁的沪剧演员直播唱戏,不但吸引了不少00后的围观,还靠直播打赏收入发出了工资。
在上千亿元的直播大市场中,传统戏曲能否闯出一条新赛道?
餐饮反哺挺过“至暗时刻”
直播唱戏,一开始是团长王慧莉的主意。
“我以前不是专业做剧团的,而是做餐饮的。”王慧莉出身于沪剧世家,父母都是沪剧演员,从小就跟着“跑码头”。她耳濡目染,经典唱段信手拈来,也想过当个沪剧演员,但因各种原因离舞台越来越远。直到2022年,她重拾儿时梦想,召集了30多位“老法师”入团,创办一个民营剧团“文慧”。
此前,剧团每年依靠票房收入和获奖奖金,营收可达两三百万元,足够剧团开销。但疫情后,线下演出受到影响,每月十多万元人力成本全靠王慧莉的餐饮收入来补贴,“餐饮和剧团都是服务行业,餐饮满足人饱腹的需求,戏曲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不管什么年代,这些需求一直都是存在的。现在关键就是能不能找到渠道满足大家,就像餐厅能不能提供一个空间让大家愿意消费。”
看到其他的剧团都在做直播,也有了不错的直播收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文慧沪剧团在7月30日开播了。
最初,王慧莉只是简单在家支起手机唱一段,后来把直播间当成“线上剧场”来经营。渐渐地有了起色,她们又把直播地点搬到了剧团的排练厅,买了摄像机、声卡等专业设备,开始了正式的戏曲直播。
相较于普通直播间,文慧沪剧团几乎清一色“老面孔”:演员们平均年龄53岁,除了五名演奏是90后,其他演员都是“爷爷奶奶”级。他们有些是专业剧团的退休演员,像年纪最大的主胡演奏杨妙康,已经76岁了,原先供职于上海沪剧院,退休后才到文慧工作;还有直播间的主持人、副团长缪佩红,最受欢迎的小生演员杨音都是专业出身,在其他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重新出山。
老面孔、新粉丝都来了
“起初,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也只有几十个,再后来有了三四百个,现在稳定到了六百到八百。”这个数字虽比不上很多年轻的才艺主播,但已让王慧莉和缪佩红深感欣慰。如今,直播打赏已经足够支付一部分工资和维持剧团运转。终于,王慧莉不再需要靠餐饮生意反哺剧团了:“哪怕我还有余力投资,但总归没有它自己盘活市场来得健康,对吧?”
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让演员们感到兴奋的是粉丝的反馈。“原先的沪剧粉丝主要集中在苏浙沪,外地戏迷听不懂。”她表示,在直播间里,唱词可以用字幕显示,语言不再是障碍,有些外地粉丝第一次听沪剧,忍不住在留言中感慨,“原来沪剧这么好听!”
直播间找回了不少老戏迷,有个观众三十年前看过演出,无意间看到文慧沪剧团的直播间,点开一看,发现竟是同一个演员。直播间里还有不少90后和00后粉丝,有一次,缪佩红在互动时喊一名粉丝“妹妹”,不料她反过来叫缪佩红“阿姨”,一问才知是1992年出生的“新生代粉丝”。
在直播间,有演员说他唱了四十年都没获得这么多关注,还有演员特地为了保持新鲜感而去学习新的唱腔和唱段。“直播间就像一个微观的市场测试仪,‘逼’着老演员们不断求索,因为唱得不对胃口,直播间人数马上就会下来。”王慧莉说。
“要激活戏曲的活力,本质上还是要还原戏曲的商品属性。”在她看来,戏曲不能只在戏台上曲高和寡,必须回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回到一个可以被消费的场景中,“以后恢复线下演出,我也仍然会把直播当作重要阵地。线上和线下相互补充,我们的戏曲舞台才真正完整,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弘扬与发展。”
每场直播都是中型演出
除了将戏曲舞台从剧院搬到了直播间,直播技术的改进也为戏曲演出带来了新的体验。
8月5日晚,北方昆曲剧院利用多视角技术,发起了一场《牡丹亭》直播,观众在听曲赏戏的同时,可以随意切换台前、幕后、乐队、舞美并互动聊天。8月13日晚,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史依弘采用四维音响,在直播间里开了一场全息声京剧演唱会,同样受到了很多年轻人欢迎。
下一篇:一场沪剧直播吸引“00后”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