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步入宣城市中心梅文鼎纪念馆时,馆前一尊两米多高的塑像,很快给参观者留下庄重而敬仰的印象。老人家睿智的眼神,坚毅的容貌,朴素的着装,左手握着书卷,在蓝天白云徽派建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古色古香。塑像底座镌刻着:“梅文鼎(1633-1721),安徽宣城人。……中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在中国古代,常把精通天文历法和数学的人称为历算家,所以在研究科技史的论述中,他又被称为“清代著名历算大师”。
在我一次又一次地参观这个纪念馆时,总是心存思绪:我也是宣城人,能不能有意识地学点科技史,写一些宣传普及梅文鼎学术成就的作品,这样做,不是为纪念先哲们送去一份最恰当的礼物吗?老人家的科学文化遗产太丰富了,他穷尽毕生精力,发掘古代历学和数学成就,研究阐发西方传入的数学理论,使中西会通,著述88部、236卷,形成了著名的“宣城数学派”。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只能从阅读老人家的年谱开始,熟悉概况,再求深入,这样做效果可能好一些。
回顾近百年来,中国科技史学家,研讨梅文鼎的学术成就有两次热潮:一次是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世纪之交,即1988年、1993年、2021年分别在宣城、芜湖、宣城举办的“纪念梅文鼎国际学术讨论会”。两次热潮中取得的成果之一,就是学者们分别编纂了五个版本的梅氏年谱,为知晓其终老一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兹就这五个版本的作者及各具的特色分述如下:
一、李俨《梅文鼎年谱》,1925年刊载于清华(大学)学报二卷二期。
李俨(1892-1963)是研究我国数学史的开拓者。他家境清贫,是留居福州清朝八旗的后裔。年青时仅以土木工程中专学历参加陇海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白天工作,晚上在帐篷里、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数学史,梅氏年谱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没有资料,他就通过信函向国内外图书馆借阅相关史籍,查找之费劲,时间之反复,是常人难以接受的。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政府特批,调入中国科学院任学部委员(院士),从此结束长达40多年(1913-1955)的野外工作和生活。
李俨院士写的这个年谱的特色是注释精细。例如梅氏出生时间和地址,就有三处考证,犹如他曾到过宣城。关于梅氏的智慧和品德,论证就有十几处,都是同时代知名人士的书面评价。因为李俨院士是数学家,所以年谱中涉及这方面知识写得比较全面和透彻。该版本年谱于1955年收入《中算史论丛(三)》(科学出版社)内。
展开全文
李俨(左一)
二、钱宝琮《梅勿庵先生年谱》[1],刊载于1932年浙江大学季刊一卷一期。
钱宝琮(1892-1974)是著名科学史学家,浙江嘉兴人。早年留学英国,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回国后长期在重点高校从事数学教学,对古代天文学也颇有造诣。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任一级研究员。
他写的这个年谱,是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时完成的。其特色是除注释外,并有详细的解说和很长的序言,似有梅氏传记之感。对其历算著作解释得比较详尽,对其同时代的历算家,也都作了介绍和评价。该版本年谱于1983年收入《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内。
三、商鸿逵《梅定九年谱》,刊载于1932年(北京)中法大学月刊一卷一号。
商鸿逵(1907-1983)是著名的明清史学家,河北清苑人。早年入中法大学攻读文学,成名后在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他在研究明清史学时,发现梅文鼎的学术成就对清初甚至整个清代都有影响,是“宣城数学派”的领军人物。商鸿逵教授克服自身是文科来写理科文稿的难度,完成了梅氏年谱,足见当年的研究热潮。根据年代时间分析,这个版本年谱,可能是他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所做的工作。
四、李迪《梅文鼎年谱简编》,刊载于200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梅文鼎评传》内。
李迪(1927-2006)是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吉林伊通人,农民子弟出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长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并担任该校科学史研究所所长,是研究梅文鼎的首席科学家。他三次到过宣城:两次是(1988年、1993年)参加学术会议,一次是(1986年7月上旬)实地考察梅氏家乡,并对梅文鼎第十代孙梅玉华、第十一代孙梅立功进行了专访,拍摄了一组有价值的梅氏故居和文房遗物等照片(因为原有的老屋在这之后被拆掉了)。李迪教授写的这个版本年谱的特色是简明扼要,几乎没有注释,古文辞不多,通俗易懂,对读者较快了解梅氏一生概况很有帮助。同时这个版本对梅氏在数学方面如何做到会通中西也作了简要阐述。
五、庄增明《梅文鼎简谱》,1988年刊载于《宣州文物》纪念梅文鼎诞辰355周年专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