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个被洗脑的青少年多可怕?戛纳电影《年轻的阿迈德》深度解析
2022-07-13 23:15来源: 娱乐封尘忘
原标题:一个被洗脑的青少年多可怕?戛纳电影《年轻的阿迈德》深度解析
【星期五言】讨论这部《年轻的阿迈德》意义有三:一是从电影范畴内看导演是怎样表现一个极端宗教信仰者与身边亲人、朋友、老师间矛盾冲突的;二是看导演乃至导演背后的西方社会是怎样处理这种矛盾以及引导这类人理性向善的;最后看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联想到什么以及得到怎样的启示。
一、 现实主义手法推动阿迈德的故事前进
▲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剧照,1945
就本人看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在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中出现过两次拐点:一次是六、七十年代的“心理现实主义拐点”,代表导演有费里尼、阿伦•雷乃、安东尼奥尼等,另一次是近三十年被本人称之为“残酷现实主义”的拐点,代表导演有迈克尔•哈内克和达内兄弟。
说到此我们再回头来看达内兄弟的这部《年轻的阿迈德》,看它到底现实在哪,又残酷在哪——
1、 狭窄镜头视角,局促跟拍
相对于日式艺术电影的固定镜头与中远景别(如侯孝贤电影),法式电影更多采用运动跟拍与中近景别(如娄烨)。这种拍摄方式类似新闻纪录片拍摄,直接效果就是制造出了人物狭窄的视角与局促感。
非但对电影中的人物,对观众也是如此。仿佛观众也是某个新闻的围观者。比如说 功课老师跟众家长学生讨论是否该开阿拉伯语课那场戏,镜头并没有在人物对话中正反打剪切,而是直接在说话人之间横向晃动,谁说话镜头摇到谁那。观看时犹如你在目击一个新闻现场。
试想:这种用镜方式要是用来描述某个蓄谋杀人过程会产生怎样的残酷旁观效果,比如说:阿迈德在家中安全地藏好刀,平静地过了马路敲开了老师的楼门,悄然走上楼道逼近刺杀目标……
如此现实手法演绎一个少年犯罪过程,怎能让人不觉残酷。
另外大景别与狭窄视角也符合电影人物的性格——看问题极端、狭隘、自我…而这种视角的主观拍摄又带给了观众的压抑与焦急情绪,更为残酷现实。
2、 干脆放弃电影配乐
更甚至,电影连个渲染的配乐都没有,这等于说观众压抑的情绪根本没有释放出来,也没有情节与人物主题配乐带来的娱乐与戏剧性,剩下的只有残酷现实感了!(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也是如此。)
注意:这类电影可能会出现戏内的道具音乐,比如说某个角色在开车的时候播放了某段音乐歌曲,但要知道那种音乐起的是参与情节的作用,而非渲染主题,强化情绪。
3、 去戏剧化设置,人物动机推动情节发展
编故事、造戏剧的人通常会事先拟定出框架,然后再用现实的元素往框架里面塞。也就是说戏剧性、故事性与艺术性是先于现实存在的。而这个戏剧性、故事性、艺术性具象到电影中便是那些诸如巧合、圆形结构、对称、“命运”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