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他的作品你都听过:给冯氏喜剧写歌,刘欢赞他是“音乐剧教父”
2022-08-11 14:27来源: 若浅宠物
原标题:他的作品你都听过:给冯氏喜剧写歌,刘欢赞他是“音乐剧教父”
2001年2月15日,刚过完新世纪第一个春节的人们打开电视机,看到了一部注定在国产电视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魔幻剧。
剧名叫做《西游记后传》。
说来有趣,就在这部剧播出的同一天,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续集》也在央视迎来了首播大结局。
两部剧都是取材西游,几乎同时播出,六小龄童的表现让人回忆起大闹天宫的美猴王,而这部非主流的《西游记后传》也自然被人寄予厚望。
然而,热情很快被冷漠取代。
《西游记后传》完全脱离了吴承恩的叙事路线,也远不如周星驰改得生动有趣,一度被冠以“鬼畜”“cult”等标签。
直到后来,这部“烂剧鼻祖”才一步步咸鱼翻身。
如今在挑剔的某榜上,它的评分已经从3.9分变成了7.8分。
与电视剧“低开高走”的命运不同,毛阿敏为电视剧演唱的片尾曲20年来一直传唱不衰,成为80后、90后练歌房里的保留曲目。
最肯忘却古人诗
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春又来看红豆开
竟不见有情人去采
烟花拥着风流
真情不在
这首歌叫《相思》,曲作者是三宝。
正是一曲《相思》为电视剧增色不少,也把毛阿敏的唱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三宝擅长驾驭各种曲风,和众多歌手都有合作。
《西游记后传》的主题曲《我欲成仙》由刘欢演唱,曲风实在乖张洗脑,“我欲成仙,快乐齐天”的歌词也让人听一遍就忘不了。
这首歌也是三宝作曲的。
许多人听到“三宝”这个名字都会感到陌生,那是因为他一直默默专心做音乐。
其实翻阅三宝的经历,他的音乐人生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
1956年,一位名叫辛沪光的23岁江西姑娘就要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她精心准备了一首音乐交响诗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
没过多久,这首音乐交响诗就在学校引起了轰动。
时隔不久的1958年,两个名叫何占豪、陈钢的年轻人又在上海音乐学院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正是这两部作品传到东欧,被誉为东方音乐中的“二珍”。
辛沪光创作的就是家喻户晓的蒙古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
一个江西姑娘,怎么会喜欢上蒙古族音乐呢?
辛沪光有个蒙古族同学叫美丽其格,受这位同学的影响,辛沪光慢慢喜欢上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才开始了蒙古族音乐的创作。
美好的大学时光里,辛沪光与单簧管专业的包玉山相恋。
毕业后,她怀揣对蒙古草原的向往,追随包玉山前往内蒙古歌舞团,后来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包玉山则在呼伦贝尔盟报社当记者。
1968年,包玉山与辛沪光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取名“那日松”,也就是三宝。
三宝从小就流露出异乎寻常的音乐天赋,当时收音机里播放歌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三宝听几遍就能记住。
辛沪光有段时间好奇自己的唱片会无缘无故地丢失,后来才知道是三宝偷偷拿去听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想不喜欢音乐都难,三宝3岁拉琴,9岁练习作曲,从此与音乐结缘。
有一次,学校组织元旦演出,小三宝心血来潮写了一首曲子,连懂音乐的母亲都赞不绝口。
以至于学校老师听完有些怀疑:“这么好的曲子,是你自己写的吗?”
1976年,三宝一家搬到了北京,结束了8年的内蒙童年时光,而这8年的时光也对三宝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三宝讲过一个关于父亲与狼的故事,那时候父亲和同事骑着摩托去采访,途中遭遇了狼群的围攻。
狼怕火,他们就把衣服什么的能烧的都烧了,等到狼群离开的时候,他们已经脱的只剩一件内裤。
三宝说:“有狼的时代,那是属于父亲的时代,也许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们现在听说和谈论的都不过是一个久远的传说。”
就是带着这种对传说的敬畏,三宝的音乐风格中既有蒙古草原的苍茫粗犷,又有蒙古人的勇敢细腻。
多年后,他写下了《暗香》。
这首歌时而如涓溪缓缓而流,时而如耸瀑奔腾不止,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歌如人,人恋土。
三宝的少年时代在北京度过,那也正是民众思想大解锢的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初代文青”诞生了。
这些年轻人开始写朦胧诗、玩摇滚、跳迪斯科,满眼都是对未来的渴望。
长到十几岁,三宝迷上了比较小众的“扒带子”。
所谓“扒带子”,说的是当时内地流行音乐比较落后,就听港台录音带,把音乐中的每种乐器分开记谱,这其实很考验乐感。
许多音乐人也是在扒带子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1986年,三宝为“甜歌手”田昕光写了一首《失去的温暖》,这也是三宝的处女作。
按他自己的话来讲,这首曲子很“简陋”。
但正是从这种简陋的尝试开始,三宝用近十年的时间磨练自己,终于迎来了机会。
如果说八十年代属于西北风和邓丽君,进入九十年代,内地歌坛开始追求成熟的流行音乐。
但现实是残酷的,内地流行音乐的整体水平要比港台低很多, 2022年世界杯在那里买球,因此许多歌手和制作人都借力港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