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鼓吹”的兴起:汉代作为军乐的“鼓吹”曲,是如何传入民间的?
2022-08-18 10:44来源: 经纬历史
原标题:“鼓吹”的兴起:汉代作为军乐的“鼓吹”曲,是如何传入民间的?
请看下面这幅东汉画像砖的拓本照片:威武的马队整齐地行进着,马上的骑士同样威风凛凛,各具情态。但是,你如细看,便会发现骑士们手持的并不是刀矛剑戟,而是笳角簫鼓。这是汉时的军乐队——“骑吹”的队伍。队伍右上方第一人手持随风飘舞的旄旗。那醒目的旄头,恐怕就是后世的“指挥棒”吧?此列居中的一人击提鼓,鼓树在马的项背上。下面的一个双手捧排箫吹奏。后排的第一人持锤击铙。左下方的一个也在吹排箫, 篮球买球推荐软件app排名,只有后排中间的一人看不清楚,似乎在吹笳。
一、“鼓吹”传入内地
“鼓吹”的兴起在汉初,也叫“短箫铙歌”。其中在马上演奏的,称为“横吹”或“骑吹”;作为皇帝仪仗的,叫做“皇门豉吹”。
“鼓吹”所用的乐器,顾名思义,主要是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有鼓、铙、笳、角、排箫等。笳和角最早都是游牧的少数民族乐器。笳在最初可能是用芦叶卷起来吹的,后来把芦苇制成哨子装在没有孔的管子上吹也叫笳。最初的角可能用的是天然的兽角,后来改为竹、木、革、铜等材料,已经能做得很大了。
“鼓吹”的传入内地,据说跟一位叫班壹的人有关。班壹,是秦末一个以牧起家的富豪,他因避战乱而到北方边境地区,后发财致富,“出入游猎,旌旗鼓吹,以财雄边”。
二、“鼓吹”用做军乐,可能始于汉武帝时
汉宫廷和军队把“鼓吹”用做军乐,可能始于汉武帝时。当时,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以超人的大智大勇克服了千难万险,战胜了千里黄沙,凿通了东西交通之路。从此,中国的伟大文明开始传到了西方。汉代文明在当时给世人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可以从我们的民族至今被称为“汉族”,我们的文字至今被称为“汉字”这点上稍见一斑。同时,张骞也带回了兄弟民族、兄弟国家的文化礼品。西汉宫廷所用的“鼓吹”曲调,就是李延年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胡曲”改写的。
《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與以为武乐。后汉给以边将万人将军服之。”《晋书・乐志》中,亦有相同记载。
三、“鼓吹”与民间音乐、民歌的密切联系
作为军歌的“鼓吹”,奏于行伍之中,伴以箫鼓笳角,风格理应是成武雄壮的。但从现存的“鼓吹曲辞”看来,又似乎达不到“建威扬德,风敌劝士”的目的。在全部“鼓吹曲辞中,像《上之回》那样高唱“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的实在是太少了。一些具有鲜明的反战思想,揭露战争罪恶的歌曲居然成了“军歌”。比如鼓吹曲《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鸟可食。
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
腐内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
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
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
何以南,(梁)何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
朝行出攻,
暮不夜归。
在这首歌中,歌者站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对着绕尸翻飞的乌鸦唱道:激战在城南,战死在城北……反正暴尸于野无人葬,腐肉怎能逃过你的嘴?歌者对长期的战争状态非常不满,在歌中引用了楚庄王伐宋时筑室于宋,“示无去志“的典故,指出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和士兵们早上出去打仗,晚上却再也不能回来的悲修结局。这首歌所用的衬字,不是“兮”“也”,而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梁”字,用法也很独特,用在一句之前。可视为一首独具色彩的民歌。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鼓吹曲辞”中有着许多优秀的爱情民歌。例如著名的《上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