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跳菜”表演要“先拜青棚,后拜四方”,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半坡村委会距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兔街镇16公里,由望天坡、大荒田、桃树村、三家村、岩峰窝、八岔路、迤头村、岭冈村、郭凤田、半坡10个村民小组组成,彝族人口为主。半坡的彝族姓氏多为阿、罗、李、自、查。据几代老人讲述,起初都是从巍山、南涧、景东等地迁徙而来, 竞彩足球app怎么买球,这里的阿卡舞和跳菜调非常有名。
兔街半坡彝族跳菜调没有曲谱文本,靠口耳相传。乐器以大筒(过山号)、长号、唢呐(小叭喇)、大小钹、小鼓、大锣为主,或独或合,相互配合,音域奇特,曲调古朴边地。第一首与第二首并不相同。以婚俗为例,男方到女方迎亲,吹奏《迎亲调》《大过街》《小过街》《过江调》《梳妆调》《隔奶调》;迎亲队伍娶亲回到男方,吹奏《进门调》《拜堂调》《楼上楼》《小桃红》;婚宴开始吹奏《开堂调》《头席面》《迎客调》《上菜调》《感谢调》《收堂调》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彝族跳菜调逐步被赋予歌舞文化、婚礼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等内涵。彝族跳菜调对促进民族和睦,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半坡彝族跳菜调表演团队,每年要表演60余场次,跳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普洱市景东县,临沧市等地。
彝族跳菜调历史悠久,母系蒙化文化多姿多彩,盛行于唐朝民间。半坡跳菜,南涧跳菜,景东跳菜, 买球彩票怎么买,传承古老,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半坡跳菜在传承彝族之系蒙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在楚雄独树一帜。跳菜俗称“抬菜舞”。彝族跳菜调是地地道道的宴席跳菜,逢办宴席,“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到餐桌,和着音乐的节拍,用手抬、臂托、口衔、头顶各式菜肴,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按祖辈传承的布局来摆菜。是一种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为尊贵客宾而跳的一种花式菜桌,礼节性舞蹈。音乐欢快喜庆,节奏有序诙谐,音色清脆,浑厚悦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
民间流传一首歌谣:“走马皇帝下江南,河西龙马进贡来;大筒呜呼小调哩啦,羊皮圣旨乌哈哈”。相传,走马皇帝下江南,微服来到一户彝族人家,看见只有一位妇女在家,就问大嫂,大哥去哪里了?“会去哪里,天天就知道去龙潭放那个烂龙马。”走马皇帝进屋,这才知道原委。这户人家养着一匹小马,天天要到龙潭去放。但这匹小马奇特之处,就是快,仿佛会飞。这边锅里烧水,骑马进城买菜,一去一回,刚好水涨煮菜。走马皇帝听说,小马的鼻子里长出小龙须尖,身上也长出片片鳞甲。更为神奇的是,轻轻抚摸小马会听到美妙的音乐。走马皇帝一心想买下这匹小龙马,可主人家就是不卖。最后,走马皇帝说,那就迤西和河西这两个地方让你选。主人这才知道来人不简单。主人应了要河西。皇帝便用羊皮圣旨亲赐大筒(过山号)、长号、唢呐(小叭喇)、大小钹、小鼓、大锣。自此,便有了跳菜调的乐器。同时,允诺河西建盖的屋顶满罩筒瓦,一直流传至今。这虽只是传说,但也说明文化传承的力量不可低估。
跳菜调引出跳菜舞,“引菜人”和“抬菜人”的凤凰三点头,拉开“跳菜”帷幕。首先响起大号、唢呐声,伴奏音乐节奏欢快,富有气魄。“抬菜”表演人员主要分两种,分别是“引菜人”和“抬菜人”。在表演时,“引菜人”首先伴着音乐绕头顶或上下挥动红毛巾引路,然后“抬菜人”在“引菜人”的引领下,迈着有力的步伐入场。“引菜人”和“抬菜人”的步伐基本一致,为两步颠四步崴。现在的“跳菜”表演中为增强表演力,常常加入头顶托盘和口咬方桌的内容。
在民间,跳菜舞待客用的桌子,往往摆成长蛇阵,八张桌子为一路,摆两路,中间隔出一条路,方便上菜。桌子和菜肴有象征意义,离不开 “八”,取谐音“发”,所以讲究用八仙桌,坐八个人,摆八个碗,用八双筷子,摆八碗菜。摆菜也有讲究,均按传统规矩一一摆放。常见的摆法有“回宫八阵”“四方形”“梅花形”“一条街”等。“引菜人”引“抬菜人”上菜时,遵循长辈先上的原则,从左到右依次上。“抬菜人”在八仙桌旁以凤点头半蹲停止,由“引菜人”上菜。上菜顺序为:芽——叶——花——果。芽:如豆芽之类;叶:如素菜、木耳之类;花:如树花之类;果:如花生之类。最后上荤菜。过去注重实际,现在注重表演。
兔街的味道,兔街的岁月,在阿卡舞身影里妙曼,在跳菜的余韵中流淌。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李天永(作者系南华县文联主席)
编辑:陈慧君